瘋文章
Article
永樂台南土魠魚焿(和旁邊臭豆腐)
2014.12.23

要開始寫這篇文的時候,發現最難的,不是文章本身,是題目啊~~~大家一定說,這文哪有題目阿?殊不知,就是店名這幾個字囉~水晶姊上網找了好久,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都去找了,就是找不到這個「魚」字部三劃的「𩵚」字….所以呢,大家只好將就著看完這一整篇水晶姊的「土魠魚焿」啦~

 

話說,雖然之前上網查過,已經知道永樂市場附近的店家,很多為了配合早市,中午結束的時間都很早,但是,心中仍然抱著一絲希望,在下午1點半左右抵達的時候,可以吃到更多的好物…沒想到,店家真是說到做到,我們一行人到的時候,隔壁旗魚米粉只剩下最後一批客人和大鍋不在的空台面,再隔壁的清粥小菜只剩下空的不鏽鋼大盤子惹……..好吧,既然如此,那本次就全力搶攻土魠魚焿和臭豆腐,加油!! 

 

先來的是「土魠魚焿米粉」。從外觀看起來,湯是屬於清湯勾芡的,而內容物部分,只有簡單的白菜、土魠魚塊和米粉,上面灑上一些青蒜和芹菜末。先挾起一筷子米粉吃下去,喔~是屬於清淡口味的,米粉彈性不錯,淺淺地沾了些焿湯,有些許的味道;再來一口湯,喔!是台南口味無誤!偏甜的湯頭,沒有多餘的味道,白菜的清甜十分明顯,搭配上芹菜的清香、以及青蒜的味道,是讓人可以多喝的湯頭~(水晶姊覺得,店家厲害的地方,是把「蔥花」換成了「蒜花」,若真的是加上蔥花,整個湯底的味道就會較遜一籌了) 

 

接下來,當然是要吃上一口主角土魠魚囉~嗯~魚塊的裹粉不會很厚,被湯汁泡到有點軟又不會太軟,油炸的香氣和口感都恰到好處~仔細咀嚼,土魠魚特有的白肉魚清香味道會慢慢浮現出來,而且,這裡的土魠魚,不會像有些類似的魚塊會有些微的腥味,完全只有魚肉的香氣,喔~在這個時候,把魚塊搭配蒜花一起入口,蒜花特有的香氣,更能凸顯土魠魚的美味!水晶姊在這裡,再次為老闆的完美搭配所折服~~ 

 

吃過原味之後,如果喜歡重口味一點,可以先再加點桌上的黑醋,依我的味覺,應該是台灣糯米做成的黑醋,焿湯加進了它,除了酸香之外,還會多出一種淡淡的米發酵的味道,喜歡此味的捧油,請千萬不要錯過。吃上三口加醋的口味以後,如果喜歡吃辣的,就可以再加上些許老闆特製辣椒醬~為什麼說些許呢?因為它真的有辣!就算是水晶姊這種平常吃麻辣鍋面不改色的人,也覺得「喔,有辣喔」,所以,要是只想提味,可千萬別加太多~~這辣椒醬嗎...是有個很特別的香味,說它到底是什麼香,現場所有的倫都說不上來,又不好意思去問老闆…所以,這裡只能告訴大家,是一種很香又很辣的醬,加到湯裡之後,整碗湯的味道又會不一樣,一整個好喝啦!!

 

吃完米粉之後,就要來嚐嚐這大家都說好吃的臭豆腐惹~乍看之下,這臭豆腐並沒有什麼特別,也不是這幾年流行的、小四方形、在上面戳洞加調味料的「港式臭豆腐」,是長得非常在地的,切成三角形,浸泡在調味醬裡面的那種~~一口咬下去,水晶姊為自己的以貌取人道歉!真的很好吃喔~~豆腐本體是屬於非常紮實的那種,外皮很酥脆但不會太乾硬,裡面充滿了臭豆腐的湯汁~~曾經有人跟我說,這裡的臭豆腐不臭….在一邊欣賞著充滿口腔的臭味時,不禁想著:他真的吃的是這攤的臭豆腐嗎??仔細觀察了一下老闆的作法,原來,是把臭豆腐先切成了三角形,然後,跟別家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先把豆腐炸到外表完全變黃,而是只下鍋炸個1~2分鐘,讓外皮有了淡淡的黃色之後就撈起來,等到客人點了之後,再一次炸熟~我想,可能就因為第一次沒有炸透,所以,才能夠保留裡面的美味湯汁吧~~老闆,不綽喔~ 

 

一定要說一下的,是搭配臭豆腐的泡菜~~雖然已經在招牌上看到「獨家水果泡菜」了,不過,剛吃的時候還是驚訝了一下~我們吃到的水果,主要是百香果,而且味道非常濃厚~仔細瞧瞧,除了一般泡菜會有的白菜和胡蘿蔔之外,居然還有貌似小黃瓜的東西….不過呢,因為百香果的味道太重了,所以,吃的時候會覺得是在吃醃漬水果;而且阿,不知道是百香果太甜,還是老闆為了配合台南土魠魚焿的口味,這個泡菜完全就是甜的,而且甜的抬頭挺胸、理直氣壯,水晶姊彷彿可以聽到它說:「怎麼樣,我就是甜的,就是好吃!」哈哈哈哈哈~~ 

 

午餐,就在一整個「府城風」中結束了,周邊其他的美食,就….下次早點來吧~~(我一定可以早起的!!)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