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哈哈哈哈,當水晶姊要寫以下這些內容的時候,腦袋中出現的,居然是「三洋媽媽樂洗衣機」的經典廣告詞~可見得,製茶過程這檔子事,對於我本人來說,跟洗衣機標榜的各式花俏功能一樣:弄不清楚(註 )!所以勒,就讓小的幫公子/小姐讀讀書,讓大家稍稍對於製茶的各個步驟,有最基本的認識,如果有深入研究興趣者,大家就…….自己努力吧!!
從茶樹葉到茶葉
其實,要簡單的說,製茶過程就是第一、先把葉子摘下來,第二、把葉子弄到想要的味道和顏色,第三、把葉子弄到想要的形狀,以上,完成,呵呵。不過,到底要怎麼摘、怎麼產生味道,跟做成什麼樣的形狀,可就有學問囉~
片片採來片片香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家說,採茶要「一心二葉」,這「一心」是什麼?而「二葉」又是怎麼回事呢?先告訴大家,在茶葉的世界裡,要採下來供製作的茶叫做「茶菁」,所以,採摘的這個步驟就叫做「採菁」。話說,茶葉生長,是從頂端開始長葉子,剛剛長出來的小葉子,還沒有張開的,就是「心」,也就是「芽」;等到稍微長大,展開以後,就是「葉」囉~那又為什麼要這樣摘呢?話說,茶葉的特性是,嫩葉是分生細胞,細胞小而且細胞膜比較薄(註 )還記得生物讀過嗎?植物的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動物細胞只有細胞膜。在這裡水晶姊引用台大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的文章,上面說是「細胞膜」,雖然覺得怪怪的,不過,因為是專業文章的引用,所以也不敢亂改。,做出來的茶葉不容易破碎,而其中的單寧,水浸出物,全氮量和茶素,也比長大後的葉片來得多,所以水色漂亮,香氣較濃,滋味也更醇厚。如果用的是老的葉子,不但茶葉容易碎,而且組織粗鬆,密度低,泡茶的時候多會浮在水面上;當然,我們一般說茶葉中的好成分,在老葉中也比較少。
但是,可不是所有我們喝的茶在採摘時都用「一心二葉」,其中還有更多的學問哪~如果希望做出來的茶有比較「細緻」的性質,那麼,就需要用到「心/芽」,做出來的茶會稱為「芽茶類」,像是品質較好的綠茶、白毫烏龍茶(註 )有些時候我們會看到茶葉前面加上「白毫」兩個字,讓水晶姊想起小時候寫毛筆字的惡夢!啊,不是啦~這裡的「白毫」,是「心/芽」上面的絨毛,如果用絨毛比較多的品種、製作上也儘量讓絨毛顯露出來,在名稱上就會加上「白毫」兩個字喔~,還有紅茶等,就屬於這種;可是,如果都只用「心/芽」,那可是產量太少、太高貴了,所以,就用「一心一葉」,或者「一心二葉」。反之,如果希望做出來的茶有比較「粗獷」的性質,那就不要用「心/芽」,要全部用已經展開的葉子(註
)當茶樹不再抽芽,「心/芽」都慢慢展開成葉子的時候,因為葉片是「互生」在樹上,看起來兩片葉子會有「對口」的樣子(其實,『對生』不是更有「對口」的樣嗎?水晶姊有點小不解),我們採摘最上面的兩片葉子來做茶,就叫做「對口二葉」,如果用到三片,就叫做「對口三葉」。,做出來的,當然就叫做「葉茶類」,像是鐵觀音、凍頂烏龍茶等等。
當然啦,在採茶的過程中,「姑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有關這部分的討論,就要交給各位自己囉~哈哈哈哈~
物理生化大變化
接下來,就要開始做味道和顏色,這個過程叫做「萎凋(發酵)」。所謂的萎凋,就是希望茶葉中的水分能夠去掉一些,所以也叫做「走水」。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茶葉會失水,空氣得以進入,和葉片內的成分產生一些變化(註 ),這是不同茶葉產生不同香氣、滋味和水色的重要過程;所以,在萎凋的過程中,其實茶葉也在發酵了。(註
)茶葉製作過程中所說的「發酵」,不是像醬油或者酒類的發酵,沒有微生物的作用,完全是「酵素」的發酵。
而萎凋的過程可以分為兩段:
室外萎凋:也有人會寫成「日光萎凋」,就是把剛剛採下來的茶菁放在太陽下,讓茶葉的水分散失,茶葉會從青綠色變成暗綠色,同時也會變軟(當然,初步的發酵也同步開始)。
室內萎凋:把經過日光萎凋的茶葉移到室內,靜靜放在那裡,或者用機器加溫,讓水分喪失和發酵繼續快速進行。在這個時候,常常要搭配「攪拌」的動作(註 )這個攪拌的動作,在製茶過程中,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浪菁」。水晶姊猜想應該是因為攪拌的時候,茶葉不斷翻動,有波浪的感覺吧(好有視覺效果喔)。目前「浪菁」動作有人工操作(用鐵砂掌)和機器兩種。, 讓茶葉的葉子與葉子碰撞、互相摩擦而破壞部分葉緣細胞,讓空氣能順利進入葉片內部細胞,帶動發酵的進行,讓發酵作用順利產生。
整個茶葉萎凋加上這部分發酵,是靜置和攪拌輪流進行,總共大約需要6-10小時。而紅茶因為是屬於「全發酵」茶葉,所以,不但是在萎凋的這個階段要發酵,等到後面其他作業完成後,還要有一個「補足發酵」的動作喔~
一般來說,在茶葉本身和茶湯的顏色上,是發酵程度越厲害顏色越紅;而香氣部分,則是不發酵的有葉片清香,發酵程度越厲害,變成花香、堅果香、熟果香,到全發酵的紅茶發出糖香。所以,歪國的紅酒有各種香氣、味道…等等的,有什麼了不起,台灣的茶葉一樣有這些好厲害又神奇的技術和品質!怎麼樣,下次不要參加品酒會,多多來幾個品茶會吧~
IN THE CAN
大家一定覺得奇怪,這「在罐子裡」是個怎麼回事?呵呵,水晶英文教室在這裡告訴大家:這是代表影片已經拍攝完畢,被放到罐子裡了,也就是我們今天常常會聽到的…什麼?對了,您真聰明,就是「殺青」。「殺青」(殺菁)本來是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古代製作竹簡時,另一個,就是用在製茶的時候(註 )從前從前,在蔡倫先生還沒有發明「造紙」技術之前,咱們的老祖先,是把字寫在一片一片的「竹簡」上面,然後把竹簡穿起來,成為「一大捆」書的!所以阿,不是有個成語叫「學富五車」嗎?其實,大家也不要覺得那個人太有學問,想想看,一片竹片可以寫出多少字,一本書又要用掉多少竹片~~~所以,說不定,「五車」只有兩三本書…..恩,算他10倍,也就是30本……..好了,話說太遠,言歸正傳,那個用來刻字的竹簡,是把新鮮的竹子剖開,切成一段段適合的長度(或者順序相反…)之後,才適合當作「書本」的原材料。但是,綠色的竹子飽含水分,用來寫書,不但容易被蟲蛀,將來慢慢變乾還容易變形!所以,古人是要先用火把竹片烤乾叫做「殺青」。至於把電影拍完叫做「殺青」,網路上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竹簡製作過程的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是茶葉製作過程的關係…….水晶姊也不知道正確答案,這,就不好意思勒。。
我們剛剛在前一個過程中讓茶葉萎凋跟發酵,如果想要中止這樣的過程,就要透過高溫讓茶葉「變熟」,破壞酵素的繼續作用,這個「變熟」的步驟,就叫做「殺菁」。而殺菁的方式有好幾種,用鍋炒的叫「炒菁」,用蒸氣蒸的叫「蒸青」,用太陽伯伯曬的叫「晒菁」,還有,目前最多茶場使用的,用滾筒式炒菁機烘焙的叫「烘菁」,穿銀管子裝唱但是又何奈的,叫「崔苔菁」@@。
經過這道手續之後,茶葉的臭青味會消失,茶香會更加散發出來,茶葉也會停止變成紅色,另外,還可以讓茶葉及茶梗柔軟並有黏性(註 )為何茶葉殺青後會「有黏性」?原來,是因為經過高溫加熱的過程,水分消失、細胞遭到破壞,細胞內的汁液外流,讓茶葉表面會有點黏性。,讓下一個步驟進行的更順利!
對了,因為紅茶是要完全發酵的,所以,紅茶不殺青,一直拍下去喔~~~~
參考資料來源:
- 台大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
- 飲料調製實務-茶葉製作與分類,林佑勳
- 大家來找好茶-淺談台灣茶業的歷史與文化,李芳旻
- ASIR茶居網站
- 清心茶館部落格
- 松盟茶葉有限公司網站
-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 典藏臺灣
-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 Flickr:Leo HSU
- Flickr:吳士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