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喜歡、關心電影的朋友們,不管是看國片、美國片、日本片,還是水晶姐一個字也聽不懂的歐洲片,在大量觀賞的過程中,一定可以發現:電影,是呈現一個國家,或者說,一種文化、文化現象,甚或是文化演進過程,非常具像且讓人易懂、易於接受的載體。既然電影是這樣容易讓人去瞭解、進而接受文化,那麼,臺灣的電影也就成為望春瘋臺灣應該也必須介紹的重要內容了。
看完上面那段感覺上好像有點文藝的說明,應該大致上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這次要講講「電影」了吧?如果看不是很懂,那就是水晶姐又向藝文人士邁進了一步阿,哈哈哈哈(逃!)簡單的說,就因為看電影很容易瞭解一個時代、也很容易接受一些視角與想法囉~不過,縱橫臺灣電影史,從早期默片、台語片,到蕩氣回腸國語片、三廳浪漫國語片,再走到新浪潮國片,最後到現在的商業、藝術百花齊放,這麼這麼多不同的風格走向,我們最先選擇了「新浪潮」這個階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
從1983年的新電影運動開始,到1986年11月6號的「臺灣電影宣言」,我們看到了一群現在早已經成為大師,但當時還是血氣方剛青年們的心聲,對於電影、對於藝術、對於文化、對於人生、對於生長之地臺灣的愛,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與力量,可以讓同為同胞的我們,甚至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更清楚地知道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曾經與現在生活的人們,以及他們曾經與現在發生的故事,不管是好、是壞,真真實實的呈現出來。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成功了,他們讓大家更認識了臺灣,各種不同風貌的臺灣,那個在你我身邊的臺灣。所以,在這裡,我們也希望透過再次介紹這些電影的故事,以及這些電影拍攝的地方,讓大家重新溫習那個我們(或者我們的長輩@@)曾經走過的時代,那個時代曾經讓人悸動至今的影響。
當然,我們也知道,在新浪潮之後,臺灣電影的發展更加的多元與自由,也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出了更多的光和熱;但是,這些後續的發展,都源自於最開始的那個浪潮,那個充滿了熱情與使命的浪潮,繼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層層相疊連接到今天~
在此,我們謹附上維基百科上對於新浪潮電影的整理,做為我們對於這些電影從事者的再致敬~~
年度 |
電影名稱 |
導演 |
1982年 |
《光陰的故事》 |
|
《在那河畔青草青》 |
||
1983年 |
《小畢的故事》 |
|
《搭錯車》 |
||
《兒子的大玩偶》 |
||
《看海的日子》 |
||
《海灘的一天》 |
||
《風櫃來的人》 |
||
1984年 |
《油麻菜籽》 |
|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
||
《玉卿嫂》 |
||
《冬冬的假期》 |
||
《策馬入林》 |
||
1985年 |
《青梅竹馬》 |
|
《童年往事》 |
||
《我這樣過了一生》 |
||
《超級市民》 |
||
《國四英雄傳》 |
||
1986年 |
||
《戀戀風塵》 |
||
《恐怖份子》 |
||
《孽子》 |
||
1987年 |
《惜別海岸》 |
|
《尼羅河女兒》 |
||
《桂花巷》 |
||
《稻草人》 |
||
1988年 |
||
1989年 |
《悲情城市》 |
|
《香蕉天堂》 |
||
1991年 |
||
1992年 |
《無言的山丘》 |
|
《青少年哪吒》 |
蔡明亮 |
|
1993年 |
《喜宴》 |
|
《戲夢人生》 |
||
1994年 |
《獨立時代》 |
|
《飲食男女》 |
||
《多桑》 |
||
1996年 |
《麻將》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