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為了寫這篇食記,水晶姊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上網爬文,希望可以弄清楚臺灣傳統小吃「麵線」這檔子事,終於,弄清楚了幾件事情:1. 臺灣的麵線產業,是隨著泉漳祖先移民時一起帶過來的。 2. 臺灣的西部海濱地區,因為海風很大、日曬充足,所以是生產麵線的優良場所,加上鹿港地區是先民在臺開墾的重要地點,所以,鹿港附近的麵線產業頗為興盛,尤其是福興地區,最興盛的時候有30多家製作傳統麵線的店家。 3. 麵線糊的起源,則有兩說,一說是從廈門傳過來的食物,另一說(我個人比較想相信這個),是早年農民因為工作量大,在中間休息的時候都會準備點心,為了方便起見,所以煮一大鍋麵線,可能裡面都沒有料,也可能因為當地或當時有什麼東西,就順便加進去,增加營養也增添美味,後來慢慢演變,才有各式各樣的像是蚵仔麵線、大腸麵線,以及「麵線糊」等等。不過,在查這個資料的時候,很多人都寫說,因為鹿港盛產蚵仔,所以會把蚵仔或蚵乾加入麵線中,可是,吃過鹿港麵線糊的捧油都知道,鹿港麵線糊裡面沒有「蚵仔」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截至目前,水晶姊還找不到答案。有沒有達人可以解決我心頭的這個疑問呢?歡迎賜知!
好吧,回到實際面,看看在鹿港吃到的麵線糊~說實在的,鹿港賣麵線糊的店真的頗多,而且看大家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而水晶姊,則是獨衷這一味—王罔麵線糊啦~問我為什麼,其實我也說不上來,就說我跟這個味道「有緣」好了!看老闆從那冒著蒸氣的大鍋中舀起一碗麵線糊,我就會開始興奮的等待,等到麵線糊上桌:首先,先欣賞一下整體外觀,顏色偏白、粗細不一的麵線,應該是手工製作、未蒸過的白麵線,數量很多的肉塊,隱隱浮在羹湯中、跟水晶姊招著手的蝦米跟蛋花~~~喔~接下來,把東西用鐵湯匙攪拌一下,舀起一大匙放入口中,味道不是太濃,但,該有的高湯醇、蝦米香、蛋花滑和麵線柔一樣不少,事先醃過後裹薄粉下鍋共煮的肉塊,除了保有肉的Q彈口感之外,較濃的味道也讓麵線糊多了一個讓人尋味的的層次感~
原味兩口之後,則要以虔誠的心情,加入創立於清光緒19年,超級厲害的烏醋,這用臺灣糯米跟小麥草天然發酵的醋,會讓麵線糊整體進入另一個境界!剛剛原味的,就好像春天和緩的微風,淡淡地暖著心,加了烏醋之後,馬上轉變成初夏的朗朗晴空,讓人精神振奮,有整個清醒過來的感覺!讓人不禁又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最後,如果吃辣的捧油,可以加上一點他的辣椒,時序頓時就會來到盛夏,嬌豔的太陽雖然照著人滿頭大汗,卻在出汗之後,有倍感爽快的感覺,也讓這碗麵線糊,最後劃下完美的句點。
聽說這王罔麵線糊已經開店超過70年,目前第三代經營中~加油~可千萬要一直開下去,別讓這小吃國寶消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