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文章
Article
大稻埕慈聖宮前小吃—媽祖宮口四神湯
2016.04.25

好的,水晶姐已經在另一篇寫慈聖宮前小吃的文章裡,說明我個人覺得慈聖宮前小吃獨特的存在,所以,接下來就不多說,直接開始!

首先要先給這家賣四神湯的攤位的名字一個讚!原因是,店名居然沒有叫做「慈聖宮前四神湯」,而是叫做「媽祖宮口四神湯」,讓人一看之下,就有穿越歷史回到過去的fu~腦中完全可以浮現那個慈聖宮還面對著大稻埕碼頭的年代,幻想著自己身穿藍布長衫,提著謝藍,在向天后祈求良人身體健康、生意興隆之後,到媽宮口街上,就著小攤、坐在椅寮,吃點小吃,當成是對難得出門的自己的慰勞~

安靜、安靜,時序拉回到現在,本人服裝雖然不同,祈求的內容也不一樣,但仍是拜完之後走出來,在保安街49巷上,跟老闆點了招牌的綜合四神湯、肉包和燒賣,享受完之後把心得分享給大家~先瞧瞧這四神湯,湯的部分看起來不是很「白」,也沒有什麼油,是那麼清清淡淡的;而料的部分,則要感激老闆的佛心,簡直是滿到快要跑出碗外啦~先喝一口湯,原來是這樣~雖然顏色清淡,味道卻一點也不馬虎!完全沒有內臟的怪味道,而之所以顏色不是很白,原來是因為薏仁的量感覺上比較少,所以薏仁味道也不會太重,加上酒下的不是那麼重,也沒有灑很多白胡椒,反而讓這湯喝起來有股大骨或者白肉高湯的鮮甜~或許有些捧由會覺得「不夠味」,但對於水晶姐來說,可是碗十分耐喝的好湯!再來吃吃這裡面的料~哈哈哈哈~名為綜合,就是包含了豬肚、小肚、小腸和粉腸,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胃、膀胱、小腸和十二指腸,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是吃起來非但不可怕,還非常美味哩~因為店家洗得很乾淨,所以一點臭味也沒有;加上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不會嚼不爛,但也不會失去口感,那種牙齒咬下去稍稍有點阻力的感覺,真的叫人好愛啊~~

喝了幾口湯之後,當然來點乾的!先來口包子吧~豪邁地咬上一大口,麵皮不是發得太泡,還維持了「麵」應該有的口感,而且靠近肉餡兒的地方,都吸滿了湯汁,讓麵皮的部分更加好吃(註 讓水晶姐想起小時候,因為不喜歡吃絞肉,所以吃包子、餃子類食物的時候,就只喜歡吃皮;當時水媽很生氣,就要我乾脆直接吃饅頭就好!可是,包子皮和餃子皮上可是有肉汁和肉香的,怎麼會跟饅頭一樣呢?差多了好嗎?!!主要的餡料,肥肉的比例感覺上不太高,所以肉餡還會聚集在一起,不論目視或者是咀嚼,也都感覺不到肥肉的存在~而調味部分則是鹹中帶甜,還可以嚐得出一絲醬油帶來的味道及香氣;我們在現場開玩笑說,這難道是從台南傳來的肉包秘方嗎?水晶姐沒有答案,如果哪位大德知道,還請不吝賜知喔~

最後就是燒賣惹~這燒賣的皮很有彈性,感覺上有點像餃子皮又不太像,跟港式燒賣完全不一樣不說,跟鼎泰豐的江浙燒賣也不一樣,應該~嗯~應該可以說是「臺式」嗎?呵呵~內餡部分則是加了蝦肉,醬油下的沒有包子餡多,加上甜味也比較少,所以就可以清楚地跟包子區隔出來,呈現不一樣的風味;對於同一攤位上賣兩種包餡鹹點的店家而言,是個聰明的策略。至於味道,水晶姐挺喜歡的,不用沾醬料,就可以一口一個。

火吉說她不喜歡喝四神湯,因為味道「好四神」…其實,身為從小在家裡沒有吃過這類食物的水晶姐來說,本來也覺得四神湯是個富有奇怪內容和味道的食物;但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訓練,以及對於美食無法抗拒的天性,現在的我,也覺得四神湯挺好喝的了~這,應該也可以說是族群融合的一個小點…吧?對嗎?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