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好的,水晶姐已經在另一篇寫慈聖宮前小吃的文章裡,說明我個人覺得慈聖宮前小吃獨特的存在,所以,接下來就不多說,直接開始!
首先要先給這家賣四神湯的攤位的名字一個讚!原因是,店名居然沒有叫做「慈聖宮前四神湯」,而是叫做「媽祖宮口四神湯」,讓人一看之下,就有穿越歷史回到過去的fu~腦中完全可以浮現那個慈聖宮還面對著大稻埕碼頭的年代,幻想著自己身穿藍布長衫,提著謝藍,在向天后祈求良人身體健康、生意興隆之後,到媽宮口街上,就著小攤、坐在椅寮,吃點小吃,當成是對難得出門的自己的慰勞~
安靜、安靜,時序拉回到現在,本人服裝雖然不同,祈求的內容也不一樣,但仍是拜完之後走出來,在保安街49巷上,跟老闆點了招牌的綜合四神湯、肉包和燒賣,享受完之後把心得分享給大家~先瞧瞧這四神湯,湯的部分看起來不是很「白」,也沒有什麼油,是那麼清清淡淡的;而料的部分,則要感激老闆的佛心,簡直是滿到快要跑出碗外啦~先喝一口湯,原來是這樣~雖然顏色清淡,味道卻一點也不馬虎!完全沒有內臟的怪味道,而之所以顏色不是很白,原來是因為薏仁的量感覺上比較少,所以薏仁味道也不會太重,加上酒下的不是那麼重,也沒有灑很多白胡椒,反而讓這湯喝起來有股大骨或者白肉高湯的鮮甜~或許有些捧由會覺得「不夠味」,但對於水晶姐來說,可是碗十分耐喝的好湯!再來吃吃這裡面的料~哈哈哈哈~名為綜合,就是包含了豬肚、小肚、小腸和粉腸,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胃、膀胱、小腸和十二指腸,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是吃起來非但不可怕,還非常美味哩~因為店家洗得很乾淨,所以一點臭味也沒有;加上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不會嚼不爛,但也不會失去口感,那種牙齒咬下去稍稍有點阻力的感覺,真的叫人好愛啊~~
喝了幾口湯之後,當然來點乾的!先來口包子吧~豪邁地咬上一大口,麵皮不是發得太泡,還維持了「麵」應該有的口感,而且靠近肉餡兒的地方,都吸滿了湯汁,讓麵皮的部分更加好吃(註 )讓水晶姐想起小時候,因為不喜歡吃絞肉,所以吃包子、餃子類食物的時候,就只喜歡吃皮;當時水媽很生氣,就要我乾脆直接吃饅頭就好!可是,包子皮和餃子皮上可是有肉汁和肉香的,怎麼會跟饅頭一樣呢?差多了好嗎?!!主要的餡料,肥肉的比例感覺上不太高,所以肉餡還會聚集在一起,不論目視或者是咀嚼,也都感覺不到肥肉的存在~而調味部分則是鹹中帶甜,還可以嚐得出一絲醬油帶來的味道及香氣;我們在現場開玩笑說,這難道是從台南傳來的肉包秘方嗎?水晶姐沒有答案,如果哪位大德知道,還請不吝賜知喔~
最後就是燒賣惹~這燒賣的皮很有彈性,感覺上有點像餃子皮又不太像,跟港式燒賣完全不一樣不說,跟鼎泰豐的江浙燒賣也不一樣,應該~嗯~應該可以說是「臺式」嗎?呵呵~內餡部分則是加了蝦肉,醬油下的沒有包子餡多,加上甜味也比較少,所以就可以清楚地跟包子區隔出來,呈現不一樣的風味;對於同一攤位上賣兩種包餡鹹點的店家而言,是個聰明的策略。至於味道,水晶姐挺喜歡的,不用沾醬料,就可以一口一個。
火吉說她不喜歡喝四神湯,因為味道「好四神」…其實,身為從小在家裡沒有吃過這類食物的水晶姐來說,本來也覺得四神湯是個富有奇怪內容和味道的食物;但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訓練,以及對於美食無法抗拒的天性,現在的我,也覺得四神湯挺好喝的了~這,應該也可以說是族群融合的一個小點…吧?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