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大稻埕慈聖宮前的那排小吃,應該說是「宮廟+市集」最佳代表了~怎麼說呢?不但跟廟距離近、相互歸屬明顯,種類繁多、台味十足,而且就在廟埕裡面的大樹下擺著上面標註了各店家名稱的桌子(註 )提醒沒有去過的朋友,在廟埕裡面找座位時,請遵守一個原則:沒點該店的食物,請不要坐在桌上有該店名稱的地方。有人一定會問,我點很多家阿,那要怎麼辦?放心,店家其實人都很好,只要你點了他們家的東西,桌上還有其他家的,他們是不會怎麼樣滴。,大家都在陽光、風聲、樹葉、小鳥及其他知名不知名的物件伴隨之下用餐,那氛圍可是達到頂點啦!
因為店家很多,特色美食更是不勝枚舉,所以只能分開介紹…水晶姐這次介紹的,應該屬於「下酒實在很不錯」組,內容分別是阿發海鮮的鹽酥蝦、白菜滷,以及魷魚標的魷魚。本來在出發之前呢,阿發海鮮讓我們眼睛發亮最主要的是價廉物美的佛跳牆,但是到了現場實際點菜時,一來發現編輯小組出馬的人數不足,二來發現佛跳牆還要花一些時間讓它變熱,所以只好忍痛放棄,剩下了鹽酥蝦和白菜滷。先來一隻蝦吧~在夾起來看還沒有放進嘴裡之前,會覺得跟一些海產店的鹽酥蝦長相不太一樣,外面沒有白白的鹽粒,搭配的蔥花、蒜末和辣椒丁好像份量也少了點,這樣做出來的蝦真的會好吃嗎?從尾巴那端咬下一半…咖啦!劍蝦牠本人就這樣毫不拖泥帶水的分成了兩半,好酥鬆爽脆啊~再繼續嚼嚼,嗯,蝦肉非常新鮮,看起來沒味道其實很有滋味,蝦肉的鮮甜和調味料剛好一半一半,鹹鹹、甜甜、香香、辣辣、脆脆、QQ、軟軟~~~呵呵呵呵,連我不喝酒的人都要醉了,這要是再喝點小酒,可要怎麼是好哪~
別急別急,要是有點茫了,就快來吃點白菜滷配白飯吧~這裡的白菜滷如果依照水晶姐的認知,的確是屬於「傳統式」的,怎麼說呢?先從顏色開始看好了,阿發白菜滷的顏色比較深,一來是因為料比較多樣化,白菜本身的份量不像現代很多改良版的那麼大,二來是因為白菜已經被煮到非常軟爛,再多一分就要成絲了,所以不再像新鮮大白菜、或者是現代改良版有些還保有爽脆口感的作法;再來看配料,阿發白菜滷裡面著實地放了碰豬皮,而且是絲毫沒有發豬皮怪味、又已經被燉到完全像「竹笙」一樣了(註 )水晶姐可不是胡說,當天安貴人真的以為那是竹笙;再來說說那畫龍點睛的提味小物,就是扁魚乾和蛋酥!扁魚乾和現在很常見的柴魚一樣,都是屬於提味用魚乾,所以坊間很多做白菜滷的店家,會用柴魚乾或者是柴魚粉來做,覺得應該味道差不多…殊不知,扁魚乾那種無法取代的味道眉角,萬萬是柴魚所無法替代的啊~~~就好像如果要吃鱆魚燒時發現上面是一片片扁魚、而不是會跳舞的柴魚片時,大家應該也沒辦法接受吧~沒錯,扁魚乾之對於傳統白菜滷而言,就是有這樣關鍵性的影響呢。最後就是「蛋酥」了~如果大家上網google一下,會發現好多人說做白菜滷的時候要加上蛋酥,可是,如果去各小吃店吃白菜滷,會加蛋酥的卻不在多數…不知道是因為作法繁複、還是蛋酥成本過高,可是,加了蛋酥之後的白菜滷,會散發一種若有似無的蛋香,搭配上若有似無的扁魚香,以及其他食材混合後的滋味,真是標準的臺灣美味。
又醒過來了,對吧~那再喝一杯啦!這口酒要搭的,是魷魚標燙魷魚,哈哈哈哈!其實如果真的要享受魷魚標的燙魷魚,從「吃」才開始就太可惜了,千萬要從「點菜」開始~先看老闆從上一代(註 )之前看電視報導是這樣說,現在不清楚是否又換到更下一代經營?手中接過的噴水冰櫃,把魷魚拿出來切花後燙熟(註
)如果是已經燙好了,就會從櫃子裡面拿出燙好的魷魚,然後放在砧板上,用一種一邊旋轉一邊切的方式,把魷魚切成花開美麗、稍有弧度的小塊,放在橢圓盤上之後,旁邊放上香菜和蒜苗(應該是吧),兩頭再各放一小盤管裝挖撒米加上特調醬汁,然後,就可以享用惹。先來一口原味,喔~~~跟一般燙魷魚最大的不同是,這魷魚一點也不「厚」跟「脆」!剛開始吃的時候,甚至有人會覺得它太硬了!不過,只要耐心繼續嚼,就會發現它的美好,魷魚香味隨時間慢慢釋出,口感也因為時間逐漸軟化,在一切都達到平衡的境界時,就可以吞下去了~如果吃了幾塊後覺得有點開始遲鈍,可以試著加上香菜和蒜苗,讓香氣提升但口感不變;再吃個幾塊之後,就可以沾些小盤裡面的醬料,重口味的醬料不但可以讓整體味道層次更多、更厚,也能讓口感更加滑順易入,然後,就差不多吃完了。當然,這是在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如果跟酒一起,也可以依照前面所說的順序,伴隨著酒醉後味覺退化的程度,從頭到尾享受這燙魷魚不同的滋味。
這次預定要來慈聖宮前大吃的前幾天,其實都一直在下大雨,水晶姐還著實擔心了一下,如果下雨的話,不知道該怎麼吃?還好當天老天爺作美,從頭到尾一滴雨都沒有落下,否則,我們吃的東西,可能味道又不一樣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