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如果要嚴格的界定「唐山過臺灣 宮廟市集好好玩」這個主題,大稻埕的慈聖宮是不應該包含在內的..為什麼呢?因為,「大稻埕媽祖廟」的位置原來並不在這裡啊~~~不過,一來慈聖宮真的是「唐山過臺灣」的一部分,二來這位媽祖(註 )整個臺灣的「媽祖」實在太多,所以只好這樣稱呼會比較清楚。她老人家搬到現在地點之後,周邊還真的聚集了不少好吃的小店,要是不能介紹了,豈不太可惜?
慈聖宮原來不在「臺北市保安街49巷17號」,那原來在哪裡呢?這就又要說起那個只要說到臺北市歷史,好像就不能不說的故事….慈聖宮媽祖廟,原本是由福建省泉州的同安同胞,為了從家鄉到臺灣來開墾而帶來的媽祖分靈,不外乎是希望除了保佑在跨越黑水溝的時候平平安安(註 )因為媽祖也是保佑海上航行的神明。其實,在媽祖信仰還沒有這麼廣泛的時候,另一位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神明是「玄天上帝」,這位老人家現在在臺北幾大廟,可能都是在後殿的長輩。,也希望到了未知之地(註
)除非已經有親戚朋友先行移民,而且兩地訊息暢通,不然,真的是很未知耶。後,能夠平安生活、開枝散葉。聽到「同安」兩字,腦中有沒有一個鈴聲響起呢?鈴~答對了!它最最開始的時候,就是被安奉在艋舺的八甲庄滴(註
)再說一次,就是現在大約剝皮寮歷史街區。。但是,後來發生了「頂下郊拼」(註
)對,又是頂下郊拼,只要說到艋舺或者大稻埕,這四個字的歷史就會不斷地被提起。,同安人只好帶著媽祖(當然還有霞海城隍爺)一起,輾轉到了大稻埕這塊寶地,於是乎就找了一個正面對碼頭的地方,蓋起了屬於同安人的大稻埕媽祖宮,還把媽祖廟前面的街命名為「媽宮口街」,而在宮後方的街,就自然成為「媽祖宮後街」了(註
)媽祖宮的位置,大約在今天民生西路和迪化街/民樂街交叉口左右,因為也稍稍的搬遷過。最先是在迪化街(當時沒有這個名稱)被區分成「南街」和「中街」的地方,後來挪到現在民樂街、民生西路口。如果去看1895年的「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媽祖宮」、「媽宮口街」、「媽祖宮後街」和「媽祖宮橫長樂街」~~。安居樂業沒有幾年之後,日本人就來了,而且要開始將臺北逐步規劃成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要達到此一目的,市區的各項大型公共建設一定要先規劃而且施做,後續才能夠逐步詳細落實;在各項大型公共建設之中,「市區改正」(都市重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也就因為如此,大稻埕媽祖宮又要搬家了!這次搬家,就是從被規劃成大馬路的家,往左上方移到當時稱為「隆記後街」的保安街上,經過兩年的時間,終於在1916年(大正五年)重新整修完成,直到現在(註
)如果大家上「臺北百年歷史地圖」去查詢,1905年的「臺北市區改正圖」還是原來的樣子,1907年的「臺北市區改正全圖」就已經被紅色畫成馬路了;而到了1910年的「臺北市區改正圖」,就一點也看不出來,曾經在大馬路上有個媽祖宮的痕跡了….。
講完歷史故事,來看看媽祖宮本身。先從這山門的笑話說起~水晶姐去慈聖宮吃東西很多次,因為交通之便,每次都是從重慶北路那邊進來,所以會沿著涼州街到保安街左轉,然後再左轉直接進入廟埕;直到某一次走出廟埕的時候認真抬頭,才猛然發現:原來山門在好前面哪~是不是很對不起媽祖娘娘?而且呢,這次勘景的時候,本來也打算請小黃運將開到「重慶北路涼州街口」,覺得這樣可能對他比較方便,沒想到居然被運將爺爺糾正:「那就直接到延平北路就好了阿,從大門直接進去不是比較方便。」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對不起阿!(註 )雖然山門內就算是廟界,但照慈聖宮的狀況看來,臺北市政府卻不是這樣認為~不然為什麼慈聖宮的地址不是在「延平北路」而是在「保安街」~又扯遠了~慈聖宮的山門是「四柱三間兩樓頂」,既押韻又容易懂,一點也不需要解釋,對吧?接著往前走,走到三川殿前面,就會先看到兩支大獅子,左母右公,有趣的地方是,請各位看看這兩位的「鼻子」,是不是好~明顯?臺灣人有時候說某某人長了一個「獅仔鼻」,是主大富大貴的面像,如果之前一直想不出來是個什麼樣子,看這裡就知道啦!還有喔,一般在母獅子的前面會有隻小獅子,但是這孩子可能比較內向,所以請各位繞到後面,才能在媽媽的左腿旁邊看見牠。
然後就是建築本身了。慈聖宮是屬於「兩殿兩廊兩護室」的規格,跟艋舺清水祖師廟是一樣的,就是有三川殿和正殿,中間有兩個走廊、最外層有兩個護室,也叫做「七包三」(註 )也可參見「艋舺清水祖師廟」一文。。三川殿這個外表最華麗的部分,屋頂是「三川燕尾翹脊」(註
)詳細可參見「原來屋頂也有關係」一文。,除了無法確定是否是「硬山」(註
)詳細可參見「原來屋頂也有關係」一文。外,主要部分也都跟艋舺清水祖師廟一樣喔~但是阿,慈聖宮這裡有個特色,大家如果注意一下三川殿屋頂下面的「西施脊」,除了八仙等等,還有一排是水草和魚蝦什麼的,主要是因為古代建築木作非常多,所以會放上這些水生動植物做為「防火」的象徵。再來往下看,門口的兩支龍柱,龍身與柱子中間鏤空的部分較多,這是屬於清代比較晚期的作法喔~而門口的對聯寫著「第一門開觀音山拱秀 數千艇聚奎府水流輝」,完全可以看出來媽祖宮原本的位置,是在打開門來可以看到觀音山和淡水河的地方耶~進入門內,這裡的門神不是將軍而是宦官和宮娥,可以說是「娘娘」的專屬配備,將來有機會介紹到其他媽祖宮廟,可以瞧瞧是否也有這樣的門神。至於裡面的屋頂結構,則是「二通三瓜」的組合,也跟艋舺清水祖師廟一樣….ㄟ,這兩個廟相似的地方怎麼這麼多阿?其實,或許我們可以說,臺北可能差不多時間、差不多規模的廟,可能在結構設計上都會很像?
從三川殿繼續往正殿走,最先遇到的應該是由六隻獅子保護一隻盤龍的「御路」,雖然不及艋舺龍山寺等大廟氣派,但也能充分表示出這裡不是給一般凡人走的路了!進入正殿之後,就會看到莊嚴慈祥的大稻埕媽祖,在兩旁千里眼、順風耳兩位護法,以及水晶姐不知道源由但多拜多保佑的范將軍以及謝將軍。喔~如果大家有機會往左右牆面上看,有大型的交趾陶作品「龍吟」和「虎嘯」,如果鐘鼓的位置稍微移動,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而如果從側門走出來到兩邊廂房的話,照例是其他神明的居所,慈聖宮也不例外~西邊的廂房有太歲殿、福德正神、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應該可以說是男生部;而東邊廂房奉祀觀音菩薩、三寶佛祖、註生娘娘以及搭配的十二婆姐,是屬於混搭部…因為這次水晶姐真的無法做出有邏輯有系統的分類,所以只好這樣呼嚨一下大家,請各位見諒。
最後跟諸君提一下,在很多廟裡,都會有一些設計跟「書」有關,應該是因為古代讀書是一件不是那麼容易、卻是覺得必需要被鼓勵推廣的事情…而在大稻埕慈聖宮裡,就有象徵「開卷有益」的樓梯和「書卷窗」,各位可以去找找在哪裡喔~~
資料來源:
-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吳振芳文教基金會
- 「記憶。臺北」部落格
- 「湊陣拜媽祖」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