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之前水晶姊大概描述過寺廟建築,說明其實因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也有長幼尊卑的概念。其實阿,不只是建築的格局有影響,連屋頂也受到影響耶~當然,除了這個之外,屋頂也常是中國式建築中表現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們在看廟宇的介紹的時候,也常會看到對於屋頂形式的描述。那,屋頂到幾有多少種,又是個怎麼回事呢?一樣的,如果不想上網維基、海搜或者是讀書,那就姑且瞧瞧這裡吧~
寫在屋頂之前
在寫各式各樣的屋頂之前,大家應該要先對幾個東西有點瞭解,這樣等下才不會頭昏眼花,這是水晶姊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 屋脊
首先,要知道的是「屋脊」。本來,我個人覺得屋脊應該不用特別說明,因為大家應該都知道,從小,我們就說「喜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沒錯吧?後來想想,那可是我們這些古代人慣用的說法耶,現代人連「屋脊」可能都不知道,哪知道「世界的屋脊」是啥阿?對於喜馬拉雅山的形容,也可能早就變成「世界的101」或者「世界的杜拜塔」了!唉,所以只好還是多嘴一下吧~
所謂屋脊,根據網路上的寫法,就是傳統中國式建築兩個斜坡屋頂匯合的地方,也就是這屋頂最高的地方(裝飾品不算),所以,我們才會說「喜馬拉雅山是『世界的屋脊』」。而一間屋子有多少屋脊呢?通常來說,最少是「五脊」(註 )某些屋頂有些變化型,只有4條屋脊,我們等下會提到。,最上面那一條長的叫「正脊」,那兩片屋頂的側邊邊上,跟正脊垂直的,有4條比較小的,因為是方向是下垂的,所以,就叫做「垂脊」囉。
- 坡
說「坡」好像很複雜,其實,它就是屋頂啦,水晶姊猜因為它是斜坡,所以就叫「坡」,或者是「X出水」,後者的說法,又要猜的話,應該是下雨流水的意思吧?至少,我是這樣記的,呵呵。中國傳統的建築,最少是「兩坡」…應該啦,我大概沒見過只有一邊屋頂的房子,除非一邊是依在其他壁面上蓋的。
- 山牆
山牆?是山門的牆嗎?不是滴,各位請千萬不要弄錯喔~山牆,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建築側面的牆壁,如果真的要說,就是有點呈現「五角形」的那面牆。至於為什麼叫「山牆」?很可能是因為那個五角形的上半部(三角形)有點像「山」的樣子,所以就叫做山牆了。
從小到大 還有變化
知道會用來描述屋頂的一些「元件」之後,就可以來瞧瞧,中國式建築,當然包含寺廟建築,的屋頂形式啦~
- 基本款
- 硬山頂
這種屋頂,是「五脊二坡」,也就是水晶姊小時候畫「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那種,很常見的「一般民居」。而它的特色是,屋檐(屋脊的樑)不會從山牆邊突出來,也就是說,房子的側面沒有「屋簷」,沒辦法遮雨,小鳥也沒有辦法築巢,這樣應該很容易瞭解了~
台灣的寺廟建築裡,別看裝潢的非常精彩,其實走到側邊看,很多都是這種最淳樸的形式喔~
- 懸山頂
懸山頂基本上跟上面說的硬山頂幾乎是一樣的,它們的差別在於,懸山頂側邊屋簷突出山牆,所以屋頂會比較寬一點,算是比硬山頂高階。這種屋頂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遮雨,小鳥可以築巢;可是,它也有個大缺點,就因為屋簷突出來,當著火又吹風的時候,隔壁房子會比較容易中獎!
還有,如果我們去日本,或看台灣的日本式平民建築,非常多都是這種形式。因為日本人把「山牆」叫做「妻/つま」(我也不知為何),所以,山牆在屋簷裡面的這種形式,就叫做「妻入り」,翻譯成中文,我們會看到叫做「切妻造」。一次知道兩種不同文化的說法,有趣吧~
- 攢尖頂
說「攢尖頂」真的感覺很複雜,可是,如果說是很多涼亭那種,像是包包子最頂上捏在一起的屋頂,相信大家就都可以瞭解了。像是中正紀念堂的屋頂,就是有八片捏在一起的「八攢尖」,很多亭子是「四攢尖」或者「八攢尖」,而「圓形攢尖」水晶姊比較知道的,就是北京的天壇了喔~
- 廡殿頂
其實,廡殿頂是所有屋頂裡面,使用等級最高的,也就是用於「殿堂」的等級,基本上說,就是皇家或者孔廟才可以使用的規格;不過,到了台灣,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屋頂最防風,另一方面大家好像也沒那~麼~在意,所以,有些「神格」很高的神明的大廟,我們也可能會看到,甚至水晶姊還在新北市三芝地區,看到江氏在當年蓋的三合院裡,也有這種屋頂的房子喔~
所謂的廡殿頂,是「五脊四坡式」的屋頂,就是四面都有屋頂,像是一個大蓋子一樣蓋在屋牆上面;因為是「五脊」,加上又是「殿堂」使用,所以,也會叫「五脊殿」。如果想要看這種屋頂,臺北的國家戲劇院就是用這種屋頂,還有臺北車站、國父紀念館,也都是這種屋頂的小小變化型。
這種屋頂在日本的寺廟也常常看到,像是最大的木造建築東大寺,它的屋頂也是這種形式,不過,它在日本就不叫做「廡殿頂」,而叫做「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
- 歇山頂
嚴格來說,這種屋頂應該算是「進階款」,可是,因為用得實在很多,所以,好像就變成基本款了。
為什麼水晶姊要顛倒屋頂的等級,先介紹最高級的「廡殿頂」,再來說明次一級的「歇山頂」呢?別著急,答案在此揭曉:因為,歇山頂是兩種屋頂的組合,也就是把一個「硬山」或者是「懸山」式的屋頂,放到一個「廡殿頂」的屋頂上面。大家可以想像的出來嗎?(或者,看照片可以看出來嗎)就因為是兩個屋頂的組合,中間有個轉折,好像「歇」了一下,所以,就叫做「歇山頂」囉~
這樣組合而成的歇山頂,總共會有9條屋脊,讓我們來算算看:a. 1條正脊+4條垂脊,是本來屬於上面那個硬山/懸山頂的; b. 下面的廡殿頂還露出來的部分,還有4條屋脊喔~(註 )這四條本來是垂脊的,現在又要叫做「戧脊」或者是「岔脊」。很複雜喔~水晶姊也這樣覺得,不過,想想它因為是「又分岔」出來的屋脊,所以,好像也不是那麼難記了,對吧~~所以,這種屋頂又叫做「九脊頂」。想要看這種屋頂,臺北的景福門是最容易看出來的,再不然,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的正殿上半部,都可以看到這種屋頂。
同樣的,這種屋頂日本也有,像是東大寺山門的上半部,或者是清水寺那個紅色的山門,都是屬於歇山頂,而在日本,叫做「入母屋造」(いりもやづくり)。
- 進階款
說完基本款之後,要進到進階版的部分囉~說真的,進階版其實非常多,可是,這裡說到的,會是台灣寺廟建築中比較常見到的幾種~
- 捲棚頂
水晶姊在(註 )某些屋頂有些變化型,只有4條屋脊,我們等下會提到。中提到過,有些屋頂只有「4脊」,就是這裡要提到的捲棚頂啦~
所謂的捲棚頂,大家只要想像,如果屋頂不是用硬的材質來做,而用,例如說,帆布來包的話,那頂上就不會有一條漂亮的屋脊線,而是圓弧形的,這樣的屋頂,就是捲棚頂的樣子了喔~
- 重簷
關於重簷,顧名思義,就是兩層的屋簷~兩重的屋簷長得什麼樣子呢?簡單的比喻,就好像女生的「多層次穿搭法」,上面穿一件長 t-shirt,下面穿一條附有小裙子的內搭褲,我們會看到的東西依序是「t-shirt-小裙子的一部份-內搭褲的下半部份」,這個,就是標準的「重簷屋頂」設計啦~哈哈哈哈~
剛剛說過,重簷像是有小裙子的內搭褲,而它在搭配上,也跟內搭褲一樣,非常百搭喔~不管是搭懸山、歇山還是廡殿頂,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於為什麼要設計成重簷,當然,除了更加隆重之外(註 )重簷屋頂會讓屋頂「高一級」,例如:「重簷歇山」屋頂等級就高於「單簷廡殿」屋頂。,建築也更加繁複多變化阿!
- 三川脊
試想,如果今天在蓋房子的時候,覺得一般的硬山/懸山屋頂結構有點單調,想要多點變化~~嗯~所以呢,就把屋頂的中間那段抬高一點(註 )一點是多高呢?通常是「一個桁檁」的高度,就是用來作為架構的木樑那麼高。,讓屋頂從正面看起來有點像個「凸」字…這樣就結束了嗎?還沒!為了讓屋頂更好看,就在高起來那段正脊的兩旁,一面多加上兩條不會到底的垂脊(總共加了4條),讓整個屋頂的部分看起來像個「川」字,這,就是三川脊屋頂了。
除了好看多變化之外,三川脊屋頂也有凸顯房屋「明間」,也就是建築物中間那間,的目的。(當然啦,變高又加上裝飾,會變成視覺的焦點,也顯示它比較重要囉)
- 假四垂
水晶姊在前面說過,「歇山式」的屋頂是一種「組合屋頂」;現在,更厲害的來了:如果把本來就比較富於變化又方便裝飾的歇山式屋頂,再次跟其他屋頂組合……我的天天天兒阿~這,不就更加讓人眼花撩亂了嗎?
沒錯!就是為了達到更進一步能夠顯示寺廟的重要性、跟工匠的手藝,台灣很多的寺廟,尤其是位於門面的「前殿」,都會做成把一個歇山頂掛在一個硬山頂上,組合成上面歇山屋頂被底下硬山頂正脊切開的複雜屋頂構造,因為不是「真的」四垂式(歇山)屋頂,所以,就直接叫「假四垂」了~~大龍峒保安宮前殿的假四垂屋頂,就是非常典型而且有名的作品之一。
- 斷檐升箭口
挖哈哈哈,到終極版囉!我們前面提過「三川脊」,是把屋頂中間的樑柱抬高一點,然後加裝垂脊。但是,如果要做到極致,那就把它拉得再高一點,而且連下面的屋頂也一起提起來,也就是說,好像把屋頂切成三塊,然後把中間那塊整個往上提,高出來的那段屋頂,做上完整的垂脊、側邊和所有的裝飾;而從屋簷前端來看,中間那段也整個往上提高。而屋簷的前面又叫做「簷口」或者是「箭口」~所以呢,一個「斷檐」加上「箭口」中段「升」起的屋頂形式,就叫做「斷檐升箭口」了。
想要看看這種複雜的屋頂嗎?其實阿,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和鹿港龍山寺的戲臺,都是這種聽起來很厲害形式的屋頂喔~
看完「一瓶未滿」水晶姊對於各式各樣屋頂的說明,相信 雖然不會成為「屋頂達人」,可是,如果跟親朋好友去拜拜或者旅遊的時候,站在廟前超淡定的說出:「嗯,這三川殿的屋頂是斷檐升箭口的形式」,相信大家的表情一定都是眼睛瞪大、鼻孔擴張、嘴巴微開還流著口水,對你佩服到五體投地啦~~~~~
參考資料:
-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
- 網路資料(維基等)
- 各寺廟導覽
圖片來源:
1. 北投國小資訊素材網
2.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全球資訊網
3. 彰化孔廟巡禮網站
4. 自由趴趴走網站
5. 用心閣
6. takaoka.zening.info
7. aad Akhtar from New Delhi, India
8.
9. 天佑唐人-中式建築網站
9.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