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還記得水晶姐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過,「臺灣人早餐」這個主題好像也很有趣,應該可以在望春瘋臺灣做個特輯之類的,沒想到,總編輯詹姆士胖大人真的聽到了我的心聲!但因為臺灣的早餐真的太多樣、太多采、太讓人徬徨了~所以,這次就先針對我們之前發現過的好店,告訴大家,這些看起來不是很早餐的店,原來營業時間都好早,是幫同胞們把今天的氣力傳便便的幕後大功臣勒!
不過,要說起早餐,第一個讓人覺得好奇的是:「早餐」這頓飯,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老祖宗們又都吃些什麼東西呢?先說說早餐開始的時間吧~話說,在古早古早之前,咱們的祖宗是以狩獵、捕撈和採集維持生命,加上有沒有什麼食物保鮮的技巧,所以,當找到食物的時候,就會快點想辦法把它吃了,免得浪費,這時候想當然耳不會有「固定吃飯的時間」,大家可以試著腦補一下,如果一群人好不容易補到一條大~魚,卻因為還沒有到「晚餐」的時間,大家只好對著那條魚發呆,等到寶島夏天的豔陽開始西斜,長老示意人民開動的時候,那條魚都已經開始長出奇怪的小東西惹…..哈哈哈哈,不可能,對吧?這就告訴了我們,有「固定餐制」這件事,一定是要等到進入了畜牧、農耕時代,「食物產出」這件事情變得比較固定、比較有保障之後才發展出來的。
接續之前的討論,那這個「固定餐制」到底是幾餐?又是什麼時間呢?在水晶姐找到的資料中說,在開始有文獻記載的時候(商朝),是「兩餐制」,早上大概9-10點一餐,叫做「大食」,下午大概4-5點一餐,叫做「小食」(註 )看到大食和小食時間的時候,不禁讓人羨慕,商朝人生活感覺上….好輕鬆啊~~(早上起床弄好,9-10吃早餐,然後去『上班』,下午4-5點就可以回家、吃飯,然後晚上因為很黑、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就睡覺了….)。另外,之所以早上「大」下午「小」,個人推斷有三個原因:1. 因為昨天睡了很久,未進食時間很長,所以比較餓,要多吃一點; 2. 早上吃完還有一天的工作,所以要多吃一點; 3. 資料說古人的早餐在「人」吃之前會先拿來「祭祖」,因為要祭拜,應該會比較豐富一點@@。後來慢慢演進,到了春秋戰國(或者漢朝或者…一路到宋朝)(註
)資料不同,說法也不同,就有跟我們目前一樣,一日三餐的文獻記錄了,只是時間上也不完全一樣:早餐大約是天濛濛亮的時候,午餐大約是正午之前,而晚餐則是黃昏到天黑之間。不過阿,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在那些古老的年代,「文字記錄」這件事情是屬於貴族的,個人相信絕大部分記錄下來的生活習慣,也是貴族的生活習慣;至於一般老百姓呢,如果有機會看描寫大約50-60年前的小說,很多地方都還是維持「一日兩餐」的習慣,早上在家吃一餐後出門為生活打拼,傍晚回到家再吃一餐,然後就洗洗睡啦~
知道我們目前三餐的由來之後,那麼,在我們之前,大家到底吃什麼當早餐呢?嗯,其實呢,水晶姐上網看了好多篇文章,關於古代的早餐,個人覺得,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大家根本是一天吃兩至三次正餐嘛!從周朝王宮貴族吃的「大鼎」肉和各種肉醬,到漢唐宋元明清的各類糕餅、粥(前兩種都有甜有鹹)、飯、麵等等,還可能搭些配菜一起吃~甚至在份量上,還要比晚餐(或者是午餐)來得豐富、來得多,和今日的我們,早餐不但份量少、還有很多人根本不吃早餐,是完全不一樣的。
知道了歷史上早餐的演進,從這次特輯收集的內容,是否有機會讓我們看看,在寶島的先民同胞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發展呢?從臺灣發展的歷史,搭配上我們找到的店家來看,從最早期的農業社會,到中期農業與部分中間階層同胞開始從事其他勞動類型工作混合社會,我們的前輩們,都需要強大的體力作為支持,在早餐的需求上,當然就會以「內容」和「份量」作為支撐的方式,用句本人曾經親耳聽過、新新時代人類說的:「為什麼很多老店賣的早餐都那麼怪,而且都那麼油啊?」那就是因為,如果早飯沒有吃個一大碗滷肉飯加上兩個肉丸,要怎麼撐過接下來8小時豔陽下的農耕,或者是工廠的水泥搬運呢??(註 )或許有些地方中午左右會有麵線糊、粽子還是其他什麼的「點心」來做中繼
呵呵,真不好意思,本來只是想輕鬆介紹一些很厲害的、提供早餐的店,結果好像拉哩拉雜說了好多東西…不過,單單「早餐」就有這麼多的故事,從「早餐」就可以看出臺灣(中華)一些歷史文化生活的演進,難道不是一件超級有趣的事情嗎?
序號 |
開始營業時間 |
店名 |
1 |
0530 |
|
2 |
0600 |
|
3 |
||
4 |
||
5 |
||
6 |
||
7 |
0700 |
|
8 |
0730 |
|
9 |
||
10 |
0800 |
|
11 |
||
12 |
0900 |
|
13 |
||
14 |
||
15 |
||
16 |
0930 |
|
17 |
1000 |
|
18 |
1030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