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說真的,當初想到這次系列特輯主題的時候,水晶姐的心情是非常興奮的,覺得可以花時間研究各個廟宇的歷史故事和建築,真的好棒棒!可是,當特輯真的要開始製作寫文的此時,卻是無比的傷腦筋~~像艋舺龍山寺這種「神等級」的廟宇,對它研究透徹瞭若指掌的前輩多得可能接近初一點燈的人數…..我等排不到名額者,該如何是好?苦思數日之後,決定「既來之則安之」,就…看著寫囉~
艋舺龍山寺為什麼會在艋舺?為什麼又會是龍山寺?這一切的謎團,就讓我們在這裡為您解開(有事嗎?)!這故事要回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在那康熙48年左右,一群辛苦跨過黑水溝的先民,以「陳賴章」為墾號(註 )「陳賴章」並不是一位先生,而是類似現在的公司名稱;而「墾號」,則是當年為了開墾土地形成的一種組織。陳賴章墾號是由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幾位組成,向政府申請開墾權利的公司。這間墾號的開墾範圍很大,號稱18世紀初臺灣最大規模的漢人開墾。,獲得批准開墾臺灣北部的「大佳臘地區」(註
)其實,本來最初的「大佳臘」是指臺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一帶平原;後來先民申請開墾的時候,「大佳臘」地區就被畫的很大,文獻上所記載為「東至雷匣(萬華)、秀朗(中和)二社,西至八里坌(八里)、干脰(關渡),南至興直山腳(新店),北至大龍峒溝(圓山)」,包含到現在臺北市和新北市的範圍。後來,甚至有個行政區叫做「大加蚋堡」,在1920年廢除之前,範圍可是有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及另外37個街庄這麼大!,因為這幾位開墾的先生們,都是從福建省的泉州來的,所以,當他們需要更多信得過的人力協助時,當然就想到把自己的老鄉找來是最可靠的啦~雖然不知道當時他們是用了什麼辦法通知老鄉(飛鴿?),不過呢,同屬於「泉州」的 a. 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 b. 同安人 c. 安溪人,就紛紛渡過黑水溝,再從淡水河溯溪而上,到艋舺這邊港口上岸,準備在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大顯身手。
上一段說到他們將會大顯身手,可是在這之前,要先安頓好自己,於是乎,這「a組」就選擇了當時的最佳位置,也就是今天龍山寺開始往河邊的這個區塊(註 )至於「b組」人,只好選擇離河邊更遠一點,也就是大約現在「剝皮寮歷史街區」那邊。而a、b兩組的地盤,中間以一個蓮花池分開。而「c組人」呢,也是被排在後面,就在今天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附近啦;除了自己住還不夠安泰,一定要把在家鄉開始就保佑自己的神明也請來,才能夠真真正正落戶於此,從此開支散葉,不是嗎?於是乎,三邑同鄉們,就從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出來,在清朝乾隆三年的時候,在現址合資興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信仰、訴訟和議事的中心,也就是「艋舺龍山寺」。
目前我們看到的艋舺龍山寺,是在初建後,經過5次重修而成(註 )其中最有名的重修,是大正八年的那次,動用了大木匠師王益順、其姪王樹發、雕花匠頭楊秀興、石匠師莊得發、泥水匠莊廷水、陶匠洪坤福等工匠技藝,歷時4年,終於西元1924年3月完成。,包含這中國宮殿式「回」字型、三進四合院的格局,也是透過一次次重修慢慢擴展而成的。現在,就讓我們先踩著由壓艙石泉州花崗岩所鋪成的廟埕,來看看有哪些不看不可的好東西吧~
首先是第一進「三川殿」,也就是前殿,有些廟宇的三川殿是有供奉神明的,但也有很多廟宇的三川殿變成只有「拜殿」的功能,看起來,艋舺龍山寺的就屬於後者。此外,在傳統寺廟興建時,因為這「三川殿」是門面,所以,在花樣的繁複多樣上,有時後甚至是會超過正殿的喔~艋舺龍山寺的三川殿,是11開間的厲害建築,先看到屋頂就不得了,是標準的「斷簷升箭口」作法(註 )其實有關廟宇屋頂的介紹,會在這次系列專題的第二次。不過,因為艋舺龍山寺打了頭陣,所以不免要先說明一下:直接引用後面文章的內容「我們前面提過「三川脊」,是把屋頂中間的樑柱抬高一點,然後加裝垂脊。但是,如果要做到極致,那就把它拉得再高一點,而且連下面的屋頂也一起提起來,也就是說,好像把屋頂切成三塊,然後把中間那塊整個往上提,高出來的那段屋頂,做上完整的垂脊、側邊和所有的裝飾;而從屋簷前端來看,中間那段也整個往上提高。而屋簷的前面又叫做「簷口」或者是「箭口」~所以呢,一個「斷檐」加上「箭口」中段「升」起的屋頂形式,就叫做「斷檐升箭口」了。」,而抬頭看屋頂內側,可以看到滿佈的斗拱、吊筒,還有那個鼎鼎大名的「八卦藻井」(註
)如果有些大德真的對我們寫的這些廟宇建築配件有興趣,在這個磨門特要請您自行上網查詢它們都是些啥麼東東;但如果繼續堅持,我們在這系列特輯後面幾次中,會有一些說明~~或許,您可以先大致上看看,等到這系列特輯全部出完,您也認真看過了,若還有興趣,可以重讀這篇文章,您就會更瞭解啦。,都是非看不可的好物,也都是王益順大師的傑作!另外,三川殿前面的兩支龍柱,則是臺灣唯一的銅鑄龍柱,是由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還有還有,那兩個「抱鼓石」,我們一般見到的抱鼓石大概都是比較質樸的模樣,但是這裡的抱鼓石,則是有非常美麗的立體石雕,大家有空可以仔細瞧瞧,上面到底都雕刻了些什麼。
以為三川殿就這樣完畢了嗎?還沒還沒~看見屋頂上的兩條龍嗎?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剪黏」作品,透過磁碗本身鮮豔絢麗的色彩,讓原本不會動的東西栩栩如生了起來~眼光從龍身上往左右垂脊看去,可以看到靠近屋簷的上方,有大部頭的「排頭」,那是臺灣特色的低溫「交趾陶」作品,聽說虎邊的是「孔明收姜維」、龍邊的是「單刀赴會」,這故事的部分水晶姐就完全不解,可以請各位自行欣賞囉~
終於可以繼續往前走,看到了「正殿」。大家如果看了這次特輯導論的文章,就知道這種「回」字型、又有三進的廟宇建築格式,是最高等級的「殿堂式」,而正殿,就是這間廟宇的主人,也就是主要神明供奉的地方,在艋舺龍山寺,就是那位從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出來的觀世音菩薩了。龍山寺的正殿非常宏偉,蓋在石造的基台上,前面還有突出的拜殿可供信眾利用;不過,大家請注意,要上到正殿拜拜,請千萬要走兩旁的樓梯,而且如果是面對正殿,請從右邊上左邊下,別弄錯了!那中間的斜坡,正式的名稱叫做「御路」,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知道不是一般人可以走的地方(現在是被圍起來了啦),沒錯,它是神明走的路喔~除了神明之外,也只有皇帝或者皇帝的轎子可以從上面經過呢。
到了正殿,就要瞧瞧那莊嚴隆重的重簷歇山屋頂底下,到底有什麼精彩的設計?首先,總編輯卯上全力、跟現場參拜的民眾們搶位置拍來的「螺旋藻井」,是一個32組斗拱、順時鐘旋轉的藻井;據說當初王益順大師建造的時候,原本為16組斗拱組成、並呈逆時鐘方向,那是臺灣的第一個螺旋藻井,後來在1954年的重修時,才改為現在我們看到的32組斗拱順時鐘設計。從藻井往下看,可以看到美輪美奐的觀世音菩薩神龕(註 )各位如果仔細看神龕,可以看得出來,它的長相,其實就是一座微型且比較平面的寺廟建築,有屋簷、有斗拱、有吊筒,還有龍柱喔~,這是黃龜理師傅(註
)(註)在望春瘋臺灣之前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的「萬丹萬惠宮」,其虎邊也是黃龜理大師的作品。的傑作。走出正殿,可以看到「回」字的外圈,一共有22支石柱環繞,讓整體氣勢更加恢弘;而一邊環繞一邊要往後殿去的同時,可以同時欣賞一下張木成、蔣銀牆兩位匠師所雕刻的走馬廊石雕窗,一邊是「松鶴仙翁」,另一邊是「麻姑獻瑞」。
在拜訪過主人之後,就該來看看住在後面德高望重的長輩和家裡其他的親戚了。其實,水晶姐一直覺得有件事情挺有趣,也可以說是臺灣民間信仰的特殊現象,那就是大家感情都很好,一整個有親戚不計較的fu;所以,在佛教的寺廟裡面會出現道教的神明,在神明的宮廟裡面也有可能出現菩薩,反正多人多碗筷,沒有關係,對吧。在艋舺龍山寺的後殿,最主要供奉的是「天上聖母」,也就是媽祖(註 )水晶姐在這裡想到的是有點不太虔敬的事情,在臺灣,觀世音菩薩和天上聖母這兩位傑出的女性,感覺上好像有一絲絲的瑜亮情結….我的「勘」準不準確呢@@,在天上聖母前面,則有兩支「人物柱」,也就是石柱上沒有刻龍,反而是利用「郊遊記趣」為主題的風景和旅遊的人物呢。
至於後殿的其他親戚,則有 a. 文學掛:文昌帝君、大魁星君(文運)、紫陽夫子(朱熹)、馬爺(祿馬,求官運); b. 自然崇拜掛:太陽星君、太陰星君、龍爺(天氣); c. 武運但插花商業掛:關聖帝君; d. 海運但插花貿易掛:水仙尊王(大禹); e. 日常事物掛:福德正神、城隍爺、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f. 醫藥健康掛:華陀仙師; g. 女性人生掛:月老神君(結婚)、註生娘娘(懷孕)、池頭夫人(安產)、十二婆者(註生娘娘助手,也可以幫忙帶小孩);以及h. 自成一掛:地藏王菩薩。親戚真的好多阿,不管是有什麼需求,來到這裡都可以找到主管的神明!但是各位,前面所寫是依照「功能別」區分,如果真的要去拜,請記住「左文右武、男左女右」的序列擺設方式喔~
終於都走完了~呼~說真的,艋舺龍山寺真的很大,沒有寫到、介紹到的東西還有很多;不過,一路走到這個時候,肚子也該餓了,在艋舺龍山寺的周邊,有好多因為有人聚集而產生的市集,像是華西街夜市、廣州街夜市、梧州街夜市,以及這周圍從透早到下午的各種小吃….接下來,就要展開這「市集」的探險之旅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