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說起這排骨大王,水晶姐很久以前去過一次,當時店面還在對面的一排矮房子那邊(註 )現在去看,對面還是可以看到好幾個店面的招牌都是「排骨大王」,只是,真正營業的地方,搬到對面大樓的1樓。說真的,環境是比較好,可是,「味道」就比較淡了@@,看到那支突出碗邊的排骨,真的有嚇一跳!從此之後,就時不時會懷念這個好味道(註
)後來水晶姐家裡附近開了一個同樣寫「艋舺祖師廟排骨大王」的小店,賣的東西除了排骨湯之外,還有滷肉飯、跟鱸魚湯一樣的「炒飯」,和油豆腐、筍絲等小菜,雖然不能100%一樣,但也可以在想吃的時候來上一碗,略略解除思念。….雖然在艋舺附近,因為早期有很多廟,在周邊產生了很多市集,像是廣州街、梧州街、華西街等等,有點難確切的說是依著哪間宮廟而產生,可是這間排骨大王不同,人家可是經過了60多年,一開始是從祖師廟廟埕擺攤起家(註
)看老闆說,當時在廟埕擺攤的,一共有18家店,從排骨湯、椪糖到撈金魚都有呢,後來搬到對面那一排小店面,最後才遷移到目前漂亮地方的正港祖師廟前店家之一!
嘿嘿嘿,這次採訪的特色,就是工作人員很多~人多一起去的好處,就是可以吃比較多種的東西(註 )當然啦,老闆殷切的眼神也會影響叫菜數的多寡….,這次在桌上一字排開的,有排骨湯、瓜子肉飯、牛蒡甜不辣、薑蔥爆小卷和蔥花菜脯蛋(喔耶)。這招牌排骨湯,是一定要搶先喝上一口….喔~好濃純香的湯頭,滿滿的豬肉香與菜頭混搭後的香氣與清甜,加上微微的鹽調味,更凸顯了肉與菜頭的味道!想來一塊排骨肉?只消用筷子輕輕一撥,肉就會從大骨上分離下來,順勢放進嘴裡,肉質雖軟卻非常有滋味,完全沒有因為長期熬煮而變得乾柴!聽說老闆在選豬肉的時候,只選擇從豬頸到小排這一段,因為運動量較大,所以口感會比其他部位來得好;加上老闆的慧眼,每天只接受最好品質的貨,當然煮成湯以後,湯美肉佳,叫人感動~當然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高山白蘿蔔在這裡的角色:不但成功地避免掉豬肉可能有的膩味,還提升了湯和肉的香甜,吃起來也非常爽口~這一碗排骨湯,讚!
喝了湯、吃了肉,該吃口飯囉~今天點的是瓜仔肉飯。如果說滷肉飯是臺灣飲食標準之一,水晶姐是會舉雙手贊成的;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艋舺地區,我們除了看到滷肉飯之外,「瓜仔肉飯」或「瓜仔肉料理」出現的比例,感覺上比臺灣其他地區要來得高(註 )以臺灣來說,水晶姐真的是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過啦,說「臺北」的話,應該會更有把握,是因為一家賣好大家跟進,還是這也與移民、地域性有關係呢?目前是查不到什麼資料@@如果哪位知道,也請告訴我們喔~好,回到「飯」它本人,瓜仔肉滷得很香,瓜仔的味道很濃,而且阿,雖然看起來肉不瘦,可吃起來卻意外的清淡,文雅的用筷子夾兩口之後,就會讓人自動轉變成「扒飯模式」~兩口飯一口湯,吼~絕配!
牛蒡甜不辣,以艋舺來說,之前在兩喜號也吃過,這次來嚐嚐排骨大王的口味如何?嗯~甜不辣本身魚漿味道很夠,而且不會太人工甘味感;牛蒡絲份量剛好,讓甜不辣整體味道層次上升~而且,這些牛蒡非常容易咬斷,不會有甜不辣已經在嘴裡,牛蒡仍然對這世界戀戀不捨的狀況。另外一個重點是,它的沾醬,不是一般我們熟悉的味噌醬,醬油的成分比較重,我想或許是比較古早的作法,吧?不過呢,搭配起來也很美味,絕對不遜於味噌喔~
至於蔥薑爆小卷,水晶姐真的無法把名稱和實物連在一起,明明底下就有湯汁阿,為何是「爆」小卷呢?不過,如果不要理會名稱帶給大家的疑惑,這小卷真的是有水準!微微的鹹、香,由可能來自小卷本身的鹹味、鹽,以及蔥和薑絲所來;而脆口又彈牙的口感,則來自於新鮮無比、質優肉厚的小卷本身~天天天兒啊,雖然標上了「時價」,但還是讓大家無法忍住對它的渴望,上桌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清空!
各位客官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裡,不要懷疑,那個門口的人形立牌跟幫您服務的阿伯是同一個人,也就是祖師廟排骨大王第二代的老闆;除了服務親切說明仔細之外,阿伯也會完全把大家當成自己人,跟朋友直接在店裡面大聲表達自己對於事情/人的「看法」喔~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