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在製作「唐山過臺灣 宮廟市集好好玩」系列這第一次特輯的時候,編輯小組曾經考慮過,上一期特輯才介紹過甜湯,這次還要再介紹嗎?但因為燒麻糬的魅力實在驚人,加上人家的店面可是在鼎鼎大名、龍山寺旁邊的市集「華西街夜市」,所以就….去了;在現場看到招牌的時候,李細咧小姐忽然問:「為什麼很多豆花都叫做『北港』啊?北港產豆花嗎?」當時水晶姐真的被問倒,完全回答不出來~~但是,當時答不出來不表示事後可以不予理會,在真正寫這篇文之前,本人可是花了不少時間上網尋找相關的資料,從北港鎮公所、北港農會,北港農特產、北港豆花…都找過了,卻找不到直接的連結點……最後,只好自己推論:推論,北港有個非常有名的農產是「花生」,可能因為花生和豆花是絕配,所以很多豆花店都以「北港」為名….
雖然上面已經有了「『北港』與『豆花』關係」的推論,可是,這家北港甜湯店又有什麼典故呢?這家「北港甜湯」的創始老闆、老闆娘的確是從北港來的,而且剛來臺北的時候,主要是把「家鄉的甜粥」作法帶來臺北做生理(註 )這個「生理」不是那個「生理」,是台語的「生意」啦。這就又玄了,難道北港產糯米、還是產龍眼嗎?水晶姐又找了好久,但結果跟上面一樣,找不到….唯一能夠找到的另一個說法是,北港的另一種名產是「糕餅」,而這甜粥、也就是米糕粥,認真解釋好像也可以說一開始可能是把米糕的完成品拿來加水煮而形成的食物罷~至於為什麼「糕餅」是名產,我們也只能自己推論,因為北港一來是早期發展的聚落,人口聚集,送禮嫁娶需求不少;二來因為北港有個鼎鼎大名的朝天宮,需要貢品敬奉諸神明,這些甜甜鹹鹹的糕餅,也就應運而生。(註
)這篇文的推論好像有點多,水晶姐覺得自己有點像命理師…)
好惹,廢話太多,快來吃甜湯吧!本次前往探險者共計6人,所以可以吃的多樣化一些,在北港甜湯,我們點了「燒麻糬」、「芋頭湯」、「冰的綜合豆花」,以及「圓仔粥」。開始就是因為「燒麻糬」來的,當然要先吃吃它!糯米做的、白白胖胖的麻糬,在糖水裡面翻滾著,當客人注文之後,阿婆就會以俐落的手腳,快速地從大鍋裡撈出兩個,丟到花生粉乾泳池中,讓麻糬全身沾滿花生粉,然後放到小盤子上,再補上兩杓花生粉,一份讓人垂涎欲滴的燒麻糬就完成了;麻糬本身因為長時間在糖水裡面煮,所以形狀是扁扁的,用叉子切的時候,有一點難度但不至於切不開,放入口中~~恩~~花生粉的香第一個衝進口腔和鼻腔,新鮮花生粉的味道,總是叫水晶姐難以抗拒啊~接著是麻糬的香甜(應該說是糖水的香甜啦),然後,才會感覺到它的口感:不同於那種乾麻糬是有點紮實的口感,這種煮過的麻糬,口感會比較軟一點,但是反而比較接近剛剛做好、還熱熱的那種客家麻糬喔。如果各位是跟本人一樣喜歡現做客家麻糬的話,這裡的燒麻糬就非常值得品嚐啦!
吃完燒麻糬有點渴,那就來口芋頭湯吧。其實呢,芋頭湯也是很單純的,就是芋頭蒸好、切片,然後放到糖水裡面煮,就變成芋頭湯了。但是,你以為這樣簡單的東西,就隨便能夠好吃嗎?錯!烹調方式越是簡單,越考驗食材本身的好壞以及製作者的用心~這裡的芋頭,聽說都是整顆先蒸熟,然後再切片下去煮的,所以,整碗芋頭湯,從湯頭開始,那芋頭的香味就濃郁到叫人完全投降!而芋頭本身,除了香味、甜味之外,鬆、軟、棉、密,一絲絲筋和扯不斷的纖維也沒有,說是到了芋頭的最高境界,真的是一點不誇張!
冰的綜合豆花,裡面料的種類挺多,有紅豆、綠豆、芋圓、地瓜圓和小湯圓,也就是說,放在檯面上的所有配料、通通都有啦~配料統一來說,都不會太甜,也不會煮得太軟爛,都還保有一定的口感和食材的好味道。至於豆花,則是非常傳統的、吃得出滿滿黃豆味道,口感則是屬於綿密的,不像某些市售豆花,簡直就是黃豆果凍!
最後,就剩下「圓仔粥」了。為什麼沒有直接點米糕粥而點圓仔粥,當然是想多吃到圓仔、尤其是紅色的圓仔囉,哈哈哈哈~這米糕粥可是當初老闆、老闆娘從家鄉帶出來的好味道,怎能不好好給它吃一下呢?先看看這淡黃色的粥,糯米的量不是那麼多,漂浮在湯汁中的米粒,早已經被煮到入口即化,而糯米原來帶著的黏稠感,則恰到好處地達到了「粥」的標準感覺~至於味道,淡淡的米香、淡淡的糖甜,再加上桂圓提供的獨特味道,真的好好喝喔~幾口下來,不但身子暖,連心、都跟著暖起來了~喔,你問湯圓嗎?小湯圓很Q彈,水晶姐還特別挑了好幾個紅色的吃了呢!
這次採訪,北港甜湯的婆婆是唯一一個沒有問我們要不要多點一點的老闆(註 )因為編輯小組一次出門要吃很多家店,所以在所有的店家點單都是「份量不足」,而且大家「混吃」的狀況十分驚人~,真的是佛心來的,謝謝婆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