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文章
Article
燕山湯圓
2015.12.08

如果說,吃到這家店是歪打正著,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不過,這真的是事實啊~~話說,那天適逢週末,但可憐的水晶姐因為身體微恙,所以出現在附近的醫院,在等了一世人終於看完之後,已經非常接近中午時間,貼心的馬先生本來要帶可憐人去附近牛排店的,但本人因為想去找找網路上說週四週五早上出沒在文昌宮旁邊巷子裡的好吃豬血糕,所以輕易地說服了原本也就喜歡小店超過大餐廳的馬先生,前往小巷弄中探險去也。

 

但是,網路上….說的是對的!文昌宮旁的巷子從頭走到尾,完全沒有豬血糕的蹤影正在不知道該吃什麼的時候,忽然見到這「鹹湯圓」的招牌,勾起了水晶姐的「鹹湯圓胃」,也沒仔細看攤位上的菜單,就拖著馬先生毫不猶豫地走進去!進去之後,看到貼在牆上的菜單,咦~好神奇喔,那個鹹湯圓,除了可以做成「麵」、「板條」和「冬粉」已經覺得厲害之外,還可以做成「粉腸鹹湯圓」和「豬肝鹹湯圓」,這兩種又都可以加麵(板條、冬粉)耶~~這樣的組合,對本人來說是前所未聞,卻又能隱隱感受到老闆對於想一頓飯中吃到兩種不同口味消費者的貼心~~~為了回應老闆的貼心(一整個想太多),水晶姐立馬決定來一碗粉腸鹹湯圓!而愛吃豬肝的馬先生,就豬肝鹹湯圓囉~另外,因為怕吃不飽,所以,碗粿給它來上一個!當然,要能夠有東西提提味道(或者壓壓驚),就台式泡菜了。

先來瞧瞧這「粉腸鹹湯圓」吧~喔~其實,本人是比較喜歡吃「小腸」的,對於「粉腸」這東西,有時候會有點怕怕,因為,粉腸是豬的十二指腸,這聽起來沒有很恐怖對吧?但是,它之所以叫做「粉腸」的、中間粉粉的東西,是「乳糜」、豬吃的食物消化到一半時候的「乳糜」喔~~~如果沒有弄得很乾淨,吃起來不但心理覺得奇怪,味道也會覺得很奇怪…..不過呢,這裡的粉腸處理得非常乾淨,一點奇怪的味道都沒有,留下的是腸子獨特的香味和口感,再經過大骨湯的加持,真的好好吃喔~~

吃完粉腸之後,當然要來嘗試這主角的「鹹湯圓」囉~先看外表,個頭比一般包餡的鹹湯圓小不少,介於沒有餡和有餡湯圓之間。再嚐味道喔~湯圓皮很薄,但是Q度還在;肉餡部分,第一時間,油蔥的香氣會先撲上來,接下來的就是豬肉混合了醬油、胡椒的香氣~~~加上不完全是瘦肉卻又吃不出肥肉的口感,一整個就是水晶姐的菜,這一整碗粉腸鹹湯圓,三下兩下就進了肚子了!至於「豬肝鹹湯圓」,本人雖然是敬謝不敏,但聽馬先生說,豬肝部分處理是非常高明地,不會太老也不會太生,吃起來將將好,美味的不得了啊!

除了鹹湯圓之外,就是碗粿了。它一上來、水晶姐看到長相,就先打了個好分數:是傳統藍邊厚瓷碗、藍邊厚瓷碗耶!跟小時候看到的幾乎一樣,現在可真的很難找到了耶(請不要試圖猜測水晶姐的年齡!)至於味道呢,也真的非常傳統,有米香、蛋香和肉香;尤其是裡面的肉塊,雖然不是很大塊、份量也不會很多,味道卻意外的好,直逼祖師廟口排骨湯的肉質和味道喔,讚!

後來水晶姐在網路上查資料,才發現這是家40年老店,目前已經是第三代老闆在經營著這傳統的好味道~回想起滿店裡吃的絕大部分都是婆婆媽媽,可以證實此說不假,要不然,這些世界無敵挑剔又精明的女人,怎麼會都擠進這小小的地方來吃上一碗呢?!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