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會寫這
在這個知識爆衝、資訊速度飛快的今天,大家為了追逐最新、最快、最好,每天不知道要被多少訊息轟炸,腦子要裝進多少原來不清楚不明白不瞭解甚至是不關心的事情!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另外有好多好多從幾千幾百年前就留下來的智慧與經驗結晶,也用著同樣快的速度正在消失中??
你。我。彼得潘
我們常常說,因為人長大了,所以「過年」的感覺變淡了,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從年前就開始期待、開始盼望,到過年的期間,更是開心的不得了!吃好的、穿新衣,還可以去好多地方玩~這樣的氣氛,會一直延續著,直到元宵節把燈籠燒掉為止(啊,不好意思,是開開心心提完燈籠為止啦)。但是,我們是否靜下來仔細想過:真的是因為「長大」嗎?還是,「長大」只是我們看到的外在結果,骨子裡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時代往前,我們卻沒有把那些從老老老祖宗傳下來的、充滿意義的各種習俗和儀式,牢牢地握在手裡、放在心裡,當成是民族整體文化延續的一部分,戰戰兢兢加以保存和執行呢??
有怪獸?
好了好了,剛剛那段有點嚴肅,現在重新「言歸正傳」,說說「過年」這檔子事吧。不知道怎麼的,水晶姐從小的時候,就聽過那個叫做「年」的怪獸的故事,反正就是因為要把它嚇走,所以要穿紅色、要放鞭炮之類的(註
);雖然知道只是傳說,但不知怎麼的,好像每年都會聽到、每年都會有人說。除此之外,還有「臺灣版」的「年的由來」,據說是因為某年有人傳說臺灣島要沈了,所以百姓們只好開始準備「最後一日」的到來:
- 在下沈之前,先把家中供奉的神明送回天庭:送神
- 下沈前一個晚上,跟家人共進最後的晚餐:除夕團圓飯
- 因為後續也用不到,所以長輩把錢(財產)分給大家:壓歲錢
- 最後一晚大家多花點時間團聚:守歲
結果,隔天早上發現臺灣並沒有下沈,所以,百姓們又做了:
- 親朋好友都非常開心的互道恭喜:初一拜年
- 為了謝謝神明保佑,所以要吃素表示虔誠:初一早上吃素
- 嫁出去的女兒、女婿也開心回來看父母一切沒事:初二回娘家
- 過了幾天,覺得應該安全沒事了,所以把神明請回家中:初四迎神
- 神明請回家之後,一切就應該可以恢復正常了:初五開工
這樣整個看下來,是不是好有邏輯好合理?雖然知道只是傳說,但還是要給那個當初想到這個說法的先人拍拍手!算起來,「臺灣下沈版」的說法要比「年獸」的說法要更勝一籌,厲害!
不過,在此還是要把「年」(歲)比較不有趣但較為真實的起源跟大家稍稍介紹一下:話說,這一切還是跟「農業」有關啊。想那幾千年前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農作都一年只有一次收成,所以,從周朝開始,正式把穀物從種下去到收成這樣的期間稱為「年」或者「歲」或者「載」;今天大家用的「年」字,其實在甲骨文裡面,是「禾」字和「千」(遷)字的組合體,也就是說,「年」的意思,就是豐收後把穀物搬回家,過幾天好日子啦!哈哈哈哈~
民以食為天
剛剛大家已經看過「臺灣下沈版」的介紹,也知道原來「年」就是大豐收有好東西可以吃,所以,應該不難想像,咱們望春瘋臺灣這次主題會跟各位分享的內容是啥啦~捨磨,您還不清楚?好吧,那當然就是從準備過年起到真正過完年,我們都該吃些什麼東西,又在哪裡可以吃到那種好棒棒的料理囉~~項目很多?沒錯,是挺多的,不過,請諸位相信我們會認真幫大家去蕪存菁,不論是各種習俗還是各種好料…但如果,還是記不住的話,那…就知道吃罷!
需要知道的習俗太多了,就知道「吃」罷
需要知道的習俗太多了,就知道「吃」罷 哪會寫這 在這個知識爆衝、資訊速度飛快的今天,大家為了追逐最新、最快、最好,每天不知道要被多少訊息轟炸,腦子要裝進多少原來不清楚不明白不瞭解甚至是不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