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文章
Article
呷二嘴
2015.08.14

還記得水晶姊第一次去吃呷二嘴,是在一本書上,看到已故廣告名人孫大偉先生的推薦,加上近年來對於「小吃」的興趣,所以,不辭千里到這大稻埕地區,就為一嚐傳說中傳承60年「好厲害的米苔目」~一吃之下果然厲害,所以,也帶過好幾個朋友前來一探美味!不過阿,當年這呷二嘴是個有個性的店,除了冬天、夏天賣不一樣的東西之外,遇到米苔目不容易乾的下雨天他也不賣、老闆心情不好的時候它也不賣...所以,平均去5次,可能會有兩次槓龜....不過,現在的呷二嘴,不但從路邊攤晉升店面,店面也重新裝潢過,還有好多穿制服的服務人員,看起來,除了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是賣冬季產品,其他時間是賣夏季產品之外,其他消費者可能會碰到的「沒開危機」,應該都已經不存在了才對~這次,是因為剛好在附近辦事情,辦完之後想要吃點好吃的東西,想到一直吃的都是它的夏季菜單,看網路說冬季菜單也很不錯,於是乎,雖然明知道一個人點不了多少,也硬要去嚐嚐看!

為了儘量可以吃到多面向的東西,這次決定不點招牌的「米苔目料理」(雖然菜單上有的「炸醬米苔目」和門口貼的特餐「咖哩米苔目」都非常叫人好奇啊),點了台灣小吃標準之一的「筒子米糕」,和一次可以吃到多種內容的「綜合丸湯」。點筒子米糕的時候,服務人員還很貼心的問:「請問加香菜和甜辣醬可以嗎?」可以得見,在食物上,大家的喜好可真的都不同勒。不過,既然來吃,就要給它完整,當然是通通要加啦~喔~米糕來了,先看到的,是上面一塊三層肉和一朵香菇,趕緊吃上一口(因為真的餓了),好吃!米糕部分是水晶姊喜歡的、比較軟糯的口感,不會一粒一粒米硬硬的分開,味道不是很重,卻每粒米都充分的吸收了醬油、油蔥和不知道什麼的好味道,香菇雖然不大,但是香氣、口感等品質不錯~嗯~看起來像埔里小香菇啦,不過,不知道店家是否花了大錢買喔~至於三層肉,是有點肥啦,我只把瘦肉和豬皮部分吃掉,還頗有肉香的,也不會太鹹,就覺得小塊了點,呵呵~這些都很好,不過,最讓人驚喜的,是「甜辣醬」。這可不是打開瓶蓋直接倒出來的甜辣醬,明顯是「店家特製」的,比一般甜辣醬多了一絲的鹹香辣味,原本味道不是很重的米糕加上甜辣醬,味道很跳!老闆一定是事先都計算好了,才會有這種和諧的搭配,對吧,一定是的!

綜合丸湯,顧名思義,所有小顆的丸子(這樣說是因為沒有「苦瓜丸」阿,呵呵)都各有一個:燕丸,好大的燕丸喔~裡面的肉很紮實,皮很薄有彈性,如果這皮是「真的燕丸」的話,那打肉皮的功夫是很要得的!另外補充,在這一碗湯裡,每個丸子都只有一個,只有燕丸有兩個,水晶姊在想,是因為燕丸是本店自慢,還是老闆是算「總數」的,一共6顆,大的20,小的每個10元,這樣加起來70元,湯算送的??當場不好意思問耶~哈!魚丸:是那種中間有包肉的魚丸,魚肉有點Q彈又不是過份Q彈,感覺起來沒有加很多硼砂,魚肉也很香,裡面的肉味道也不錯,這個是真的好吃!貢丸:調味不是很重,中規中矩的,水晶姊一口吃下,才發現沒有照相,來不及惹~~奇怪的東西:這個東西呢,說它是丸子,其實比較像「炸餛飩」,在菜單上比對了一陣,覺得只有「肉酥」有可能....不過呢,這個東西還真挺好吃的!炸到金黃的外皮,因為在湯裡面煮過,所以已經有點軟了,但是炸過的香味和些許口感還在,裡面包的肉是味道比較重的,有些五香粉的味道,不過,就剛好可以配外面的皮,如果味道不重,反而味道都被外皮搶走了呢~真的好厲害的算計喔!香菇丸:湯一上來的時候,服務人員都會特別提醒:「這顆大的裡面有包東西喔,要小心燙!」,很貼心喔,是不?水晶姊小心翼翼的咬一口,喔~裡面果然有包東西,包的是香菇和肉,而且,香菇不是碎碎的,是一條條的喔~看起來老闆為了做到「美味料理」,真的是佛心來著~至於湯底,明顯是高湯或者是煮丸子的湯,有一股肉的香氣,加上一些芹菜珠,利用芹菜的清香中和了可能的膩味,又用芹菜爽脆的口感增加整體的層次~~不得不說,台灣小吃看似普通,其實,裡面蘊藏了好多好多料理的奧義呢!

看著對面併桌阿北吃的肉包和甜不辣湯....四月對吧,還有時間,在換成夏季菜單之前,再給它來一次吧~~~(只有一次嗎??)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