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文章
Article
三豐芋冰城~芋泥雪冰初體驗
2015.06.30

進入5月梅雨季節,大雨一陣陣、難得降溫的周日午後兩點,我來到離板橋車站百貨區不遠的三豐芋冰城,準備來個芋泥雪冰初體驗,並品嚐好久沒吃的芋冰磚。

 

雖然空氣十足涼意,還是不乏三五成群的客人站在櫃台外面等候外帶冰品或果汁。進店裡坐下之後,5、6張的桌子陸續有人進來,竟也坐了9分滿,想必夏日炎炎、氣溫飆破30度的時候,老闆打果汁和轉製冰機的手,應該更是整天不能停歇吧!

手繪毛筆字的招牌、鐵皮屋質感的店面,再加上簡單的桌椅和有點黏黏的水泥地板(因為地板的關係所以增加客人外帶而不內用的機率嗎?),一整個是老店冰果室的氛圍呢(說是民國65年就開店了)。牆上的menu洋洋灑灑列出了至少30種品項,仔細一看可以概分為4大類:類型一是價位60~80元的料多澎湃冰品如「水果牛奶雪冰」「紅豆花生布丁牛奶冰」,類型二是價位30~50的料少冰品如「清雪冰」、「草莓(糖漿)雪冰」等,類型三是水果果汁系列,類型四則是芋冰磚。

 

這次我點的是花生芋泥布丁雪冰、四果冰、還有外帶綜合冰磚。首先一定要提的是他的雪冰,特別點在於沒有淋任何糖水,看起來白細細幼綿綿的,非一般刨冰。原來,雪冰本身即有一種特別的甜味,我覺得吃起來有點接近冰淇淋蘇打味道,口感上則有點綿綿的、入口即化。獨特的滋味難怪menu中還有清雪冰這個項目!

後來一查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古早味「香蕉冰」,用食用的「香蕉油」下去打的冰品。以前童謠「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中講的就是他了(另一個名字很像的兄弟「香蕉水」,是稀釋油漆的有機溶劑,是不能吃的,別搞混囉。)雖然是古法製造、懷舊的甜味,不過多少有一點點化學糖精成份,以現代的健康觀點,還是解饞即可,不要大量的吃。

 

再來說到料的部分,喜歡芋頭的朋友應該會喜歡芋泥冰喔,因為前面說過冰已經有甜味了,所以芋泥本身沒有弄太甜,就是有種中性的、香香的...芋頭味(廢話?),然後再加上甜的布丁、微鹹的花生,交織成一盤滋味豐富的冰品。不會一整個甜膩膩的喔!猜想用硬花生也是因為芋泥糊糊、布丁軟,想要增加一點爽脆的口感吧!

 

然後是四果冰。四果的種類各家冰店詮釋不同,有些店家是加紅豆那些也算一果。三豐的則是四種蜜餞,目測是木瓜簽、烏梅、蜜餞李、楊桃乾搭配而成。這盤40元的四果冰也是我的初體驗,從未吃過這種純蜜餞的冰品,一試之下覺得頗為對味!雖然乍看起來,白白的雪冰拌上蜜餞,賣相有些陽春,不過蜜餞味道其實很突出喔,一口酸一口鹹一口回甘,「鹹甜交錯」的四果冰,很適合買飲料都要選低糖的我,愈吃愈順嘴呢!

最後冰磚是打包帶走。老闆用幾層紙包住,他說只能在外面最多40分鐘,之後冰就會化了。一包綜合冰磚大約10幾20塊冰,有芋仔、花生、百香果、鳳梨、桂圓等口味。說真的雖然冰磚比起雪冰更為適合外帶,但一定要儘快的回家享用因為沒什麼保冷措施,真的化很快,我在回家途中吃了一兩塊,真正到家後很多都融在一起,形成這一口百香果下一口就桂圓的大雜燴妙滋味。

 

雖然因為自己的失算吃得是融化過頭的冰品,無法正確形容出冰磚的口感,不過料的本體真的滿美味,尤其桂圓我很喜歡,相較之下芋冰的味道倒是沒那麼印象深刻。(也可能是我沒吃到幾塊芋頭口味的)

板橋對活動在台北市東區的我,是個較為遍遠的地方,但如果這樣的芋冰城開在我家附近,應該還會想再去試試他的紅豆綠豆雪冰、水果雪冰之類喔!芋頭的話,因為我個人愛吃的是塊狀甜芋頭>芋圓>芋泥,所以覺得沒有芋頭只有芋泥,感覺就是少了那麼一點fu,或許點個芋泥雪冰再買個芋頭口味冰磚倒在上面,自己配個全套芋頭雪冰也很澎湃過癮呢!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