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起這「請問芳名」,可是日本非常有名的連續劇喔~水晶姊有幸,看過1991年鈴木京香的版本,實際內容其實不怎麼記得,反正就是苦情戀人怎麼都碰不到面的故事…..不過,因為劇名還頗符合這次要分享的內容,所以,就借來用用唄~~
台灣茶葉的種類,要用簡單易懂又有邏輯的方式說明清楚,還真的是件有點困難的事(說有點是客氣了);不過,想到像我這樣,除了偶爾點點飲料店的外送茶飲料喝的人,對於點點單上面各式各樣的茶,還真的會弄不清楚,到底烏龍、凍頂烏龍茶、高山烏龍茶和白毫烏龍茶有什麼不一樣?金萱、翠玉聽起來為什麼好像人名?東方美人、鐵觀音這些用美女或者佛祖命名的又是怎麼回事?恐怕茶還沒有喝到,已經先睡不著覺了吧……所以,水晶姊只好努力加把勁,試著說說看,希望,大家可以稍微懂一點~~
蘋果樹、香蕉樹、芭樂樹都可以結蘋果?
其實,水晶姊的秘密身份是農業科技怪人??哈哈哈哈,不是啦~這種說法,正是對於「茶葉種類」這件事情,開宗明義要知道的重點。根據我們一般對於農產品的印象,是「蘋果樹上結蘋果」、「芭樂樹上結芭樂」,這是一點兒也沒錯的;但是,這種狀況到了茶葉上,就有點不一樣了,並不是「綠茶樹」摘下來的茶葉做成「綠茶」,「烏龍茶樹」摘下的茶葉做成「烏龍茶」,「紅茶樹」摘下來的茶葉做成「紅茶」,嚴格的來說,每種「茶樹」摘下來的葉子,都可以做成「綠茶」、」烏龍茶」或者是「紅茶」!!怎麼樣,很神奇吧~~只是,要製作我們喝的「不同的茶」,會有「比較適合」的「茶樹種類」!所以說,在茶的世界裡,「茶樹種類」跟「茶種類」有時候是分開看的,就是,茶樹的名稱跟做出來的茶名稱完全不同;但是,有時候兩者又會一樣,端視做出來的是「什麼茶」而定!而這種製作的形式,有個名稱叫做「適製關係」。這個「茶葉101」,大家懂了吧~而這次,水晶姊主要說明的,是「喝的茶」,而不是「茶樹的種類」喔~
妾身到底如何歸屬?
接下來,在說明「喝的茶葉」怎麼分類之前,要告訴大家的是,以下說的各種分法,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看茶葉的分類,它們基本上都可以互相交叉作用,造成不同的影響。只是,因為交叉出來的茶有的好喝有的不好喝,所以,久而久之後,留下的就是比較「好喝」的茶,而該種作法,就會變成那種茶獨特的作法了。
春夏秋冬
首先,茶樹是一種植物,所以,跟所有植物一樣,會受到季節的影響,四季出產的茶葉,會有不同的特色,適合做不同的「茶」:
1. 春茶:主要是3-5月上旬份採收的,也就是清明到夏至之前採收的茶葉。因為茶樹經過整個冬天的休息(註 )茶樹到了攝氏18度以下便呈現休眠狀態,不會抽芽。量在春天發芽,茶葉的味道清新、香氣很濃烈,適合做「需要香氣的茶」,像是綠茶、包種茶這些。而這個時期採的茶,又可以叫做「頭水茶」或者「頭班茶」。
2. 夏茶:夏天萬物生長茂盛,茶樹也不例外,所以,夏茶可以採收兩次,一次是5月中旬到6月下旬,第二次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雖然長得快,可是阿,茶葉成分相對就沒有那麼好,在味道和香氣上都會比較淡一些,也比較容易有苦澀的味道。這種茶葉叫做「二水茶」或者「二班茶」,在台灣,有兩次收成的話,第一次叫「頭夏」,第二次叫「六月白」。這種夏天收成的茶葉,適合作蜜香紅茶、東方美人茶(註 )蜜香紅茶和東方美人茶之所以利用夏茶製作,還有其他的秘密喔~以後會再說明。,這幾年發明的紅烏龍也非常適合。
3. 秋茶:9月上旬到10月中旬採收的,就會被歸類成秋茶。秋茶的品質通常介於春茶和夏茶之間,在台灣,秋茶有時候也可以採收兩次,第一次叫「秋茶」,第二次,因為在「白露」時節,所以,又會被稱為「白露茶」或者「白露筍」(註 )水晶姊知道是因為收成期間在白露前後,所以叫做「白露X」。可是,為什麼叫「白露筍」呢………………….。
4. 冬茶:相對於春茶蓄積的一整個冬天的能量一次爆發,冬茶有比較細膩的茶葉香氣、味道和較淡的水色。整個冬天可以採收的時間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如果到了12月上旬還可以採第二次的話,那種茶叫做「冬片茶」(註 )所謂的「冬片茶」,如果要細分,是「冬茶採收後到冬至前」採收的茶葉,也就是,本來應該要冬眠的茶樹,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是因為全球暖化囉)又長出來一次可供採收,所以阿,它還有個說法,就叫做「不知冬不知春的茶」。另外,還有一種茶,是產在冬至過到春分之間,這種茶呢,名稱就比較浪漫,叫做「不知春」~~。
這一年四季的茶葉,以春茶的產量最多,再來是夏茶,冬茶可以說是產量最少的、物以稀為貴的茶葉喔~還有還有,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上,茶樹一年就只能採收三次,所以,在台灣,提到「高山茶」就更不得了了,不是嗎?
火候如何?
我們做菜講究火候,製茶的火候更是重要!在之前製茶過程的文章裡,水晶姊說過,茶葉製作的最後一個「美顏相機」功能叫做「焙火」,而茶葉的種類裡,有一個方法就是看焙火的程度,所謂的「輕焙火」也叫做「生茶」,大概是2-3分火(90-110度);「中焙火」也叫做「半生熟茶」,大概是3-5分火(110-140度);焙火程度最高的叫做「重焙火」也叫做「熟茶」,大概是6-8分火(140度以上)。而焙火程度的不同,水晶姊之前文章也提過,焙火程度越重的,茶葉跟水色就越深,味道也越醇厚,香味則是越偏向果香甚至是炭香;依此要領,我們可以想想,以綠茶來說,包種茶很青綠又清香,就是屬於輕焙火的;鐵觀音則是顏色較深,喝起來有「火候」的味道,就是屬於重焙火的茶葉了。
酵素作用有關係
在製茶過程的文章裡面,水晶姊提到過「萎凋」和「發酵」這兩件事情,基本上,這是決定茶葉風味非常主要的因素之一(還有點點印象嗎?),我們也說過,發酵程度越厲害的,顏色越濃,味道也越厚。那麼,到底大致上要怎麼區分呢?讓我們來瞧瞧:
1. 不發酵茶:也就是發酵程度為「0」的茶葉,如果以製造過程來說,它就是茶葉子摘下來之後,完全不經過萎凋的過程,直接從「殺菁」開始作業的茶種類。想當然爾,這種茶葉顏色一定最綠,味道一定最清香,茶湯顏色也會很明亮。在這個種類裡面,綠茶是最容易說明的啦~而且阿,因為沒有發酵,所以保留了最多茶菁內的成分,像是維生素、單寧和有名的抗氧化成分兒茶素等。
2. 半發酵茶: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是「部分發酵茶」,到底有「多」部分呢?
2-1 輕發酵:
8%-10%:茶湯顏色淺黃的白毫銀針茶。
15%-20%:茶湯亮黃色、充滿花香味的包種茶或是四季春。
20%-30%:同樣是茶湯亮黃色、充滿花香味的金萱、翠玉,另外還有高山烏龍茶。
2-2 中發酵:
25%-35%:茶湯淺褐色、發出果香的凍頂烏龍茶。
35%-45%:茶湯深褐色,也有濃濃果香的鐵觀音。
2-3 重發酵:
65%-80%:茶湯顏色琥珀色,充滿蜜香的東方美人茶。
90%:茶湯橙紅明亮、果香味濃厚的紅烏龍。
全發酵:就是100%全部發酵,茶湯會呈現鮮紅色,香味會有蜜香、糖香、甚至焦糖香的紅茶囉~
台灣茶小姐名錄
或許,有人會說,水晶姊物化女性、甚至是歧視女性…千萬別這麼說,好歹水晶姊30年前也是一朵花,怎麼會貶低自己的同胞呢?只是,當想到要介紹各種常見的「茶」時,腦中自然而然的,就浮現出那種美女如雲排排站的畫面….或許,這是我本人變成大嬸後的移情作用吧,哈哈哈哈哈~正經一點!讓咱們來瞧瞧,台灣主要的茶都有哪些~~
哇哈哈哈哈,在水晶姊暈倒之前,終於把名錄完成囉~~下次大家要點茶喝的時候,就可以依照自己當天的晴雨、溫度、身體狀況、心情好壞,點一杯最適合當時喝的茶飲料啦(或者,看完以後頭太昏,也可以手隨便指一杯來喝喝,提神醒腦一下)~~~~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
長興茶行網站
春曦農場部落格
ASIR茶居網站
清心茶館部落格
松盟茶葉有限公司網站
宜蘭縣古亭國小網站
茗茶樂網站
Professional Consultancy for Chinese Healthy Kung-Fu Tea 網站
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
MPlus Article
Museum Lasars
豐年社
有記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