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說到這個地方,水晶姐在過去10年中,可是看過他不下數百次,但一直不知道是個什麼地方,只是一直跟旁邊嬰童用品店門口的阿伯買玉米和花生(註 )那是一個瘦瘦小小,人卻非常豪氣的阿伯;每次去買玉米,他都會請大家吃自己蒸的花生~而且,賣的玉米品質不錯,價格合理,所以,馬先生和水晶姐都很喜歡光顧~~可是,從今年(2014)年初開始,阿伯就沒有再出現了,一開始還以為是天氣太冷,等暖和一點時,可以再次看到阿伯的身影,沒想到直到現在太陽都大到咬人了,還是不見阿伯人影,而原來的攤位,也換成一個賣雞蛋糕的阿姨….水晶姐相信,阿伯一定是決定不要再出來辛苦工作,在家裡享清福了,一定是的!;直到偶然之間在其他達人的部落格文章中讀到,才發現,原來這棟建築是大有來頭的阿~~話說,在日本時代的西元1920-1930年間,曾經擔任專賣局(公賣局)營繕係長(類似科長)的「尾辻國吉」先生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家,現在,則是文化部指定的直轄市定古蹟;同時,因為後來這裡也曾經是臺灣師範大學第一任校長劉真先生(註
)劉真先生,除了是臺灣師範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之外,他的大名和事蹟,也會出現在「四六事件」的記錄中。因為這件事情有點政治敏感,水晶姐在這裡就不提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上網查查,維基就有說明。的宿舍,故而目前主要管轄的單位是師範大學~門口的招牌,寫的也是「臺灣師範教育館 劉真校長故居」喔~~
一到正門口,除了可以看到那塊前面所說的招牌之外呢,還可以看到造型有些特別的大門柱,說它造型特別,是因為兩邊柱子上都好像扣了一個大碗,呵呵,進來之後,便可以看到建築本體。這棟建築之所以會被認定為古蹟,在文化部的網站上有三個原因:「1. 本棟建物為日本殖民時期總督府技師尾辻國吉以其熱帶氣候家屋構造的專業知識,考量臺北地方氣候及基地條件所營造之自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2、為臺北市少見的二樓日式住宅,具有獨特的建築形式。3、入口門柱型式特殊精緻。」好囉,剛剛已經說過兩個大碗的門柱,現在,我們來看看另外的特色~到底是什麼地方是考量「臺北地方氣候及基地條件」的設計呢?水晶姐在網站上看來看去,絕大部分都只是引用這段話,有說明的地方還真的超少….不過,還是讓本人找到了一個看起來非常合理的說明:因為這棟建築是座北朝南,所以窗戶大部分都開在東西向便於散熱,而面向西邊的房間則設有陽台,想必是為了讓「西曬」的問題不那麼嚴重。實際在建築四周繞一圈,果真是如此喔~~最後,它是兩層樓的日式建築,其實,在日本,兩層樓的日式建築真的挺多,水晶姐想,當時在臺灣,民居部分,應該也有其它的兩層樓建築吧,只是,目前在臺北,留下來的日式建築以「官舍」為多,而這種兩層樓的建築,並非官舍的標準樣式,所以,就變成「具有獨特的建築形式」了。
除了上面說的三點,這棟房子還有什麼其他日式建築的特色呢?首先,它…應該是黑瓦,可是,目前已經改成黑色的塑鋼瓦了….再來,在部分牆面上還保有雨淋板的設計,而其他部分牆面,應該是因為後續陸續經過加蓋,所以,各式材質的牆面都有,並沒有全部恢復原貌,個人覺得有點可惜。不過,有趣的是,在二樓的部分外牆,並沒有鋪上雨淋板,所以,可以隱約見到「小舞壁」作法的牆面,而且,因為中間的柱子外露,所以,水晶姐自己判斷,這..應該是「真壁造」的作法囉~呵呵~~
進到屋內,整個房子都還維持著劉真校長居住時期的隔間,以及部分的家具裝潢,一整個40-50年代和洋混和建築的內裝風格無誤!就算現在是經營著咖啡館,也保留了濃濃的住家氛圍:家用茶几、兩人座沙發,鬆散的放著,還有餐桌、餐椅什麼的,非常有趣味。目前二樓沒有特別用處,設置了一些劉真校長的資料,大家如果不怕熱,可以上二樓瞧瞧。不過,整體而言,水晶姐覺得可惜的是,它已經不是當初「尾辻國吉」的和洋混和式建築,而是「劉真」的和洋混和式建築了。
說到這咖啡廳的經營,也挺有趣,水晶姐坐在裡面昏昏欲睡的時候,聽服務人員跟後面一桌的太太聊天,他說,這裡「歡迎攜帶外食」(真的,在門口也會看到貼了一張這樣的告式),只是,他們不負責清理,所以,請自己帶來、自己帶走,如果弄髒了環境,現場就會酌收清潔費…服務人員說,有人跟朋友自己帶外食來這裡辦活動,還自己攜帶抹布等清潔用具,吃完後自己清潔乾淨,這樣,就不會被收取任何費用喔~~另外,他們也歡迎「二手書捐贈」,除了雜誌和報紙類之外,只要是保存狀況良好的書籍,拿到這裡來捐,經過現場人員認可後,兩本書可以換一杯外帶的美式咖啡耶~~是不是好貼心~~最後,那個服務人員還說,他們歡迎大家來這裡喝飲料、看書,和。睡。覺。。。。。真是太。讚。惹。。。。
喔,對惹,大家一定好奇(拜託,好奇一下,謝謝),這裡的飲料如何….嗯…水晶姐要說,如果真的要喝所謂的「精品咖啡」,就…不要來這裡,如果把這裡當成古蹟和靜心的場所,飲料的品質和價格,就都是非常可以接受的啦~~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2. 林小昇之福爾摩沙研究社
3. 臺灣建築會誌,第2期第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