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剛剛查地址的時候,水晶姐本來信心滿滿地先打上「館前路」,覺得自己不確定的只是「幾號」而已,沒想到查了以後,發現它居然是位於「襄陽路」上,而且是2號耶~仔細想想也對,人家是面對館前路,其實是在襄陽路上,只是我個人一直把它跟館前路聯想在一起,所以才會有這種錯覺….但是,這是否也就是當時這棟建築如此設置的原因之一呢?
讓我們閉上眼睛,假想回到日治時代的臺北….嗯,大概明治末期年(1906年)左右吧~這時候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先生的任期屆滿回去日本了,為了紀念這兩位對臺灣的功績(註 )單純以地方治理而言,「兒玉後藤」時代的確做了不少的事情喔~,所以開始籌措希望能夠建造紀念兩位的紀念館;而且為了讓整件事情看起來好像是「由下而上」,還特別營造了民間捐款興建的氣氛與實際上的行動~不過呢,就在款項還沒有募齊的時候,就在大正2年(1913年),也就是大天后宮因為颱風嚴重損毀的隔年,把天后宮給拆了,開始興建這棟紀念館,終於在1915年完工落成,除了做為兒玉總督及後藤民政長官的紀念之用外,也同時捐給「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做為博物館之用,以取代原來的博物館(註
)原來的博物館位置在今天的國防部大樓,原建築在二戰中毀損了。博物館在這裡也是另外一個故事….反正呢,就是原來是要做「彩票局」後來沒有做成,輾轉就變成了博物館,因為臺灣縱貫鐵路的完成,用來收集全臺灣的自然動、植、礦物及人文收藏。這也是真正臺灣博物館的開始,當時是西元1908年喔~。
然後,到了西元1922年,臺北市的街區做了大的「改正」,面對著博物館的這條街,原本叫做「府後街」,也就是臺北府的後面,聽名字也知道不如「府前街」來得厲害,是不?結果呢,改正之後這個區域變成「表町」,聚集了非常多當時的金融機構,號稱「臺北的一等地」,而原本的「府後街」就變成了「表町通」,臺灣博物館就跟1901年落成啟用的第二代臺北車站透過表町通遙遙相望….大家閉眼睛到這裡終於有了代價:試想,一個搭火車到臺北的外地人(他可能是從外國來,到基隆港下船之後搭火車到臺北的喔),一出火車站之後,就看到一條筆直的大街,兩側都是漂亮的西洋式建築(註 )當時表町通上都是洋式建築無誤,看起來應該像是重慶南路、衡陽路上還保有幾間街屋的長相吧~另外,從火車站出來面對表町通,左前方還有一間美到不行的、現在已經一點點點也不剩的「鐵道飯店」喔。,還種植了南洋島國風情的行道樹,而大街的盡頭,就是那幢氣勢磅礡的紀念館/博物館,這人對於臺北、日治時期的臺灣首善之區臺北,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哪!反之,如果走到台博館的門口回望臺北車站,這一條長長的表町通,不就剛好是它的參道嗎?
好的,大致上知道整個建造的故事及當時希望呈現的景象之後,我們來瞧瞧這博物館本身吧。話說那時候臺灣的西洋式建築,通常都是日本跨海過來的建築師所設計的,台博館也不例外,建築設計為野村一郎先生(註 )總督官邸,也就是今天的臺北賓館當時也是野村先生的作品;不過,後續經過不少改良整修啦。與荒木榮一先生,而這兩位先生,為了營造出紀念館仰之彌高、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所以選擇了「希臘復古式樣」(註
)不過呢,當初這些日本建築設計師,以及後續的其他日本、台籍建築設計師,可以說都非常的有創意,所以說,目前留在臺灣的各類建築,嚴格來說都無法定義其為哪種「風格」,應該幾乎全部都屬於「混搭風」吧~要說是哪種風格,也是「大致上看起來是這種風格」囉~,也就是像當年希臘神殿的建築式樣,有很高的屋頂、很高的台階、大型的多立克式柱子,以及裝飾很繁複的山牆,上面頂了一個大大的半圓屋頂,則是羅馬圓頂,也是為了塑造出莊嚴形象而設計的。好啦,水晶姐知道大家都記不住,不過呢,大概知道就行了~其實,在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的是,各位應該都發現了,台博館建築是一條橫的、長長的「一」字型(註
)阿?沒發現?那你現在知道了。,這樣的設計是有巧思的喔:因為博物館是「座南朝北」,前面面對臺北車站,後面面對「新公園」,這樣的造型,不但可以減少亞熱帶太陽「西曬」的面積,也可以讓人在館內可以欣賞到最多公園的美景;這,是不是就是建築設計師把使用者放在心上、貼心考量的好典範!
從大門進入博物館,前面一小部分是購票處和賣店,如果只站在這裡,是一點感覺也沒有的~等到驗票進入了大廳啊….第一次來的朋友,保證你會覺得「哇!」挑到超級高的屋頂,陽光從圓頂上彩繪玻璃灑進室內,搭配上旁邊的燈光,整個有如同看到寶萊塢巨星在化妝室裡那種華麗足以摧毀地球的感覺!三十二支巨大的柯林斯式柱,就像是巨星的保鏢或者是舞群,精細的柱頭裝飾和裝置在柱子上的復古燈具散發出輝煌的黃色光線烘托著巨星…..唉呀呀呀,大家自行想像一下:現在放兩支大花瓶的地方是兒玉總督和後藤長官的銅像,這是不是活脫脫兩個人的神殿麼!!(註 )原本在博物館的三樓,有一區重現出大廳的樣貌,包含兩位長官的銅像、以及原有大廳地板的樣貌~不過,因為水晶姐一行人勘景的當天三樓在整修,所以沒辦法介紹給大家@@或許,各位隔上一陣子再去,就可以看到了。各位如果對於各項展覽有興趣,可以在一樓及二樓的兩側參觀;如果並沒有想看的展覽,也請不要錯過上二樓的機會~上了二樓之後,請務必沿著走廊走一圈,而且要靠近內側,會發現館方貼心地把不同位置是欣賞什麼都標示在玻璃上,只要隨著指示看去,就可以把台博館建築上好有特色及漂亮的物件一次看完喔~
說真的,水晶姐常來臺灣博物館是這幾年才發生的事情;從小的時候到它2005年重新整修前這一段時間,總是有個裡面黑呼呼、東西一大堆放的有些混亂的印象;如果想要去博物館,則有「故宮,有大墳墓和多寶格;歷史博物館,全部都是唐三彩;省立博物館(註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前真的是省立博物館啦。,沒有想進去」的思維,現在想想,真的很不起它勒,縮裡。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