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在要做「孽子」場景及周邊介紹的時候,水晶姐其實是列了好幾個餐廳的,但因為時間和肚子容量都有限,所以選擇了這個地方,開始真的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它的地址「衡陽路1號」,就是電影中的「明星照相館」,也就是當年的「三葉莊旅社」(註 )張哲生先生的臉書中說:「1905年10月,台灣總督府執行台北市全市街之市區改正,而「三葉莊旅社」所在之建築正是當時在台灣總督府擔任土木課技師的野村一郎所主導推動的市區改正街屋之一,於1912年春天竣工。可惜的是,在1990年2月,正當眾人熱烈討論如何保存三葉莊這棟精緻的歷史建築時,一夕之間,竟被建商拆除殆盡了!」~中略~分享一篇由城市觀察家李清志在90年代所寫的《衡陽路上的悲情旅店三葉莊的記憶》:「公園號」面對面的古典建築是「三葉莊」旅社,這棟建築的立面雕飾設計比起「公園號」更為繁複精巧,特別是紅磚與洗石子材質之間的搭配,更顯出設計者的功力。啊~
唉~雖然舊建築已經不存在,但還是可以在新餐廳裡吃個午餐~~前幾年香港茶餐廳在臺北如雨後春筍般的營業,可能是因為潮流,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食物不管在呈現上、份量上及速度上,都很適合現今臺灣的社會,所以才會成為潮流?反正就是很多就對了!但是,據水晶姐的經驗,茶餐廳的東西好吃不好吃真的可以有非常大的差距,這家金鐘,到底好不好吃呢?
這裡的一樓其實只是櫃臺,實際上吃飯的地方是在地下室,這也無妨~下去之後落座,因為又累又餓,所以點餐速度很快,思成媽來個叉燒煎蛋公仔麵,艾哥決定試試食神銷魂飯,而本人則是選擇了逢港式餐廳必點海鮮炒麵,再加上個腐乳炒青菜和煉乳花生醬多士做甜點,以上。
食物上桌的速度也非常令人滿意~首先來的是「叉燒煎蛋公仔麵」,但發現跟「食神銷魂飯」的料是一樣的,只是一個做成湯的公仔麵,另一個搭配澆了醬汁的白飯~先吃一口叉燒~喔,依照水晶姐本人覺得,這是今日的第一名!肉不會太肥卻一點也不乾柴,咬起來有肉的彈性和豐厚的質感,豬肉本身的味道也很香,不過,叉燒製作的功夫實在不賴~整體味道是屬於比較偏甜的那種,但是因為肉切得比較厚,所以完全不會有「甜膩」的感覺,而且整個燻製的風味都滲透到肉中;更棒的是,店家應該是在製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在外層抹上糖水,讓糖水在肉的外表裹上一層香甜、略帶脆口又有糖經過燻烤後特別風味的外皮….要不是因為當天是大家分食,水晶姐可能一人可以吃掉一大堆喔!至於公仔麵本身,則應該是沒有油炸過的面體,加上整體湯頭走清淡風,感覺上挺適合夏天食用~~
海鮮炒麵的表現呢?麵炸的程度剛剛好,海鮮料頗多而且新鮮,澆頭的量也夠,可以讓所有的麵都充分吸收到醬汁的好味道~水晶姐是吃得津津有味啦,不過,艾哥說他覺得「這種麵」有點奇怪,在情感的認知上不像是「麵」,所以無法吃太多~~這,就是身體的記憶啊~小時候吃習慣什麼東西,就深深地烙印在嘴裡、舌上、鼻腔中,雖然理智上可以說服自己,卻無法征服「喜不喜歡吃」這種反射!所以說,成長過程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影響真的好大,有小朋友的人,千萬不可不注意捏,這種喜好,就算是海鮮炒麵裡面的蝦仁是「真正的蝦仁」而不是「水晶蝦仁」也不能改變耶~
腐乳炒青菜結果是炒高麗菜,跟本人想像的有些出入~而且除了腐乳和辣椒之外,還放了很多水晶姐不是很愛的薑絲….不過呢,幸好高麗菜還算爽脆,所以應該算是雖不圓滿但也還不差吧。
至於甜點多士,艾哥表示花生醬和煉乳真是好搭檔,不過就是太甜了一點兒,這觀點水晶姐完全贊同。不過,我們小小討論了一下,為什麼香港人在茶餐廳好喜歡用「煉乳」,而且都要把煉乳的罐子堆起來成為三角柱陳列在明顯的地方?或許,這是因為茶餐廳的產生,最早是為了提供香港人平價的西洋料理,牛奶又比較貴、又不好放,所以才會用煉乳代替?而把煉乳疊起來放,說不定一開始是有廣告效果的?至於很多煉乳的奇怪吃法,說不定就跟現在有些餐廳把客人自己發明的菜也放入菜單一樣?或者其實是當年哪個店家的天馬行空突發奇想,結果大獲好評?哈哈哈哈,可能性還真挺多的,有誰知道真正的答案呢?
不知道是因為店家份量真的很大還是我們太累,剛剛說的那些東西,我們三個人居然吃到很撐還無法完食,硬把半份的「奶醬多士」打包帶回辦公室成為不知道哪位大德的下午茶點心~看樣子,喜歡叉燒或者較大份量的朋友,下次可以去試試看喔~
資料來源:張哲生先生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