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對於水晶姐這個在淡水度過人生最初階段的人來說,很奇怪的小白宮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本人理智部分的記憶中,是從來沒有造訪過這裡,但是卻有一個不斷重複的夢境,會出現一個小巷子走進去後的白色洋房,看起來就跟小白宮非常相像….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真的完全不清楚,或許,童年的記憶真的很不可靠….吧,呵呵
且不管老人曾經有的夢境和記憶了~來說說這小白宮吧~話說那前清的1858年簽訂了中國與好多國家的「天津條約」,在對英國和法國的條文中,增開了淡水為通商口岸,淡水港正式於1860年成功開港~就因為開了港,會有貨物進出,所以有徵收關稅的需要,其中徵收本國關稅的叫做「常關」(舊海關),徵收國外貿易稅關則叫做「洋關」(新海關),淡水的洋關在1862年成立….可是,別以為小白宮就是漢人稅務司住的地方喔~如果當時幫中國收稅的官員是中國人,那就很正常;但是,別忘了我們說的是八國開始侵略中國的清朝末期,所以呢,在那1863年、也就是清同治2年的時候,朝廷居然同意派歪國人做「副稅務司」而且駐在淡水(當時叫滬尾),而且因為事情愈來愈多,洋官員也愈來愈多,終於到了1866年,官方就替他們買了這塊地,蓋了共計三棟房子,俗稱「埔頂三塊厝」,其中一棟留到現在,就是我們看到的小白宮囉~(終於說完)
知道了小白宮當年是歪國人的家之後,我們來瞧瞧它的長相吧~熟悉臺北城內很多洋式、日本洋式建築的捧由,可能覺得這房子明明也是洋式建築,為什麼長得這麼不一樣呢?唉~這就跟林志玲跟水晶姐都是寶島女性,可是為什麼長相差這麼多的意思差不多……唉呦,扯太遠惹~小白宮的建築風格,是英國在那個年代在天氣比較熱的殖民地,習慣建造的「涼臺殖民地式建築」(Bungalow),大家如果看一些演那個時代非洲、印度等英國殖民地的電影,對於這種建築的式樣一定不陌生,對吧?外面的拱圈和室內的壁爐,是屬於自己家鄉的設計,而斜坡的屋頂、墊高的基座,以及外面大大的走廊(其實應該叫做「涼臺/露台」(Verandah)),都是為了配合當地氣候所產生的設計,能夠順利讓雨水排掉、不怕地面反潮,和有效地不讓太陽照到屋子裡面(當然還可以拿把椅子在戶外乘涼啦)!喔,對了對了,木頭做的百葉窗,也是為了遮陽呢,由此可見,臺灣的太陽公公多麼盡責,讓從印象中老是顏色灰灰、視線不清的霧都來地洋人們實在無法習慣哪。
最後呢,水晶姐不得不讚嘆一下,當年不管是哪位買了塊地,都是個好棒棒的選擇!既使是我們現在去,站在庭園的景觀台上往淡水河口看去,那風景都美的令人咋舌~更別說如果時光倒轉150年,回到那個大部分人都還住在紅磚矮房子裡的時代,要有這樣的view,真的除了「大人」之外就只有「好野人」了,是不?想像著自己穿著在熱帶殖民地才會穿的白色亞麻洋裝,頭帶一頂同質料的寬邊淑女帽,夕陽西下,坐在涼臺上啜口大吉嶺運來的紅茶,是不是既浪漫又美麗呢?還是各位寧願躲進現代屋子裡吹冷氣呢?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