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文章
Article
文化阿給
2016.07.05

作者 / 水晶姐 、攝影 /艾哥

說起「阿給」來,故事還挺多的,要從水晶姐還是水晶小朋友的時候開始~不過,好像太多了點兒,所以就只說重點吧:那就是,阿給這東西,才是真真正正淡水的「古早小吃」之一,而且水晶當時讀的「淡水一信幼稚園」就在對面(註 一信幼稚園目前已經遷址,但是大家如果去吃阿給,還可以看到當年在真理街7號的舊址,那個牆面有小鳥和小兔子縷空水泥磚,裡面是日本式房子的地方~,絕對可資證明喔!而這個非常奇怪的名字,其實是來自於日文的「油炸豆腐皮」(油揚げ)的簡稱「揚げ」,相信大家在網站上也可以查到,聽說當初就是為了可以賣點小吃,所以發明了這種把油豆腐裡面塞進冬粉、用魚漿封口之後蒸熟,要吃的時候再淋上沾料的一種東西~不過,為什麼是這個、而不是其他的像是把絲瓜挖空,裡面再塞上魚漿以後蒸熟?(註 想到絲瓜和魚漿,完全是想古早臺灣人和淡水容易取得的食材組合,呵呵是因為手邊剛好有這兩種東西?還是因為這兩種東西其實都還算是好保存,如果上市後生意不是那麼好,還有機會可以「轉型」?這些呢,就不太可考了,如果有人知道,歡迎告訴我們,水晶姐請你/妳吃阿給喔~

 認識阿給之後,就要掙扎該吃哪家的阿給囉整個淡水都是阿給,到底該吃哪一家呢?其實,如果你肚子很餓、如果你走不動、如果你有特別的喜好,哪家阿給都是ok滴;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最初阿給是從哪裡生出來的,那就得走遠一點點,離開老街到真理街上,找到文化國小旁邊的阿給才行喔~當天去的時候,因為是平日的傍晚5點多了,所以只有「文化阿給」還開著,所以,我們一行人,當仁不讓的就走進去了。

文化阿給是可以分不同辣度的,當日大家選的都是「小辣」,所以無法得知其他辣的程度差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小辣不怎麼辣~不過,在諸多阿給店裡,醬汁是屬於顏色比較深、味道比較不甜的,而且有一股柴魚的香氣(註 希望水晶姐沒有感覺錯誤~不過,是醬汁有柴魚香,還是加的那杓清湯有柴魚香,我沒問老闆娘,不知道耶。此外,文化阿給的油豆腐皮不厚,沾了醬汁之後很容易入味,而封口的魚漿也不是很厚,吃起來比較像魚板,如果是喜歡魚板的朋友,一定會愛文化阿給的搭配。至於冬粉,應該是事先處理過,但是味道不重,用筷子撥開外皮之後會自動緩緩流入醬汁之中,然後逐漸被醬汁滲透,成為一條條帶汁的胖冬粉~如果不擔心衣服會弄髒,直接呼嚕呼嚕吸進嘴裡是十分過癮的!

 不管是哪家阿給,其實份量都頗大,像這次吃的文化阿給,當把它打開之後,一整個就有可以當作正餐的冬粉加配料那麼多!還好因為我們之前逛過了紅毛城、真理大學和小白宮,不但走得路多還遇到下雨,熱量消耗不少,所以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食!各位下次有機會去造訪,如果是肚子已經有點飽、肚子目前不太餓、肚子份量稍微小,或者是肚子想放很多料,都要好好考慮一下,是自己嗑完一個,還是跟親愛的XX(註 反正要可以共食的,應該都可以算是「親愛的」吧,至於是誰,大家請自行填寫共食喔~

熱門文章Popular

    編輯說Talk
    【什麼是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複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說:「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臺灣學者袁汝儀教授則提到:「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共識,這個共識是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為準則、信仰習俗、藝術美學與物質生活風貌的總和。」

    其實,如果上網找「文化的定義」這幾個字,會出現的資料有兩百三十五萬筆,除掉可能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以及重複的條目之外,可能還會剩下大概….嗯….二十萬筆資料??加上若是每個中西學者專家的定義都像上面那些讓人發出聲音讀第三次才開始知道在寫些什麼的話,要真正深入探討文化的青年(簡稱文青?),應該是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探究其奧義,練成「飛天御劍流」的「天翔龍閃」(註)。

    但是!就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文青,也沒有能力和地方可以練劍…所以!在這裡,我們並不想用高深的理論來困擾大家,也不想用艱澀的文字來魅惑大家,只希望透過我們的視角,以及我們沒事閒閒到處趴趴走的奇怪熱情與興趣,把身邊存在的物、發生的事、進行的狀況,以及好多好多從來沒有注意,但卻一直默默存在於自己人生中的小點點,發掘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多關注我們生活的角邊,原來有那麼多值得關心又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著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不夠深入、不夠專業,我們都虛心接受,畢竟,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靠的不是醫美,而是經過非常多年,有非常多人、甚至是人種所累積而成的,哪裡會一下就得以看穿!不過,只要開始,而且繼續下去,我們相信,在這條路上一定會有更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慢慢挖、細細掘,淺碟終有變成深缸的一天,對吧?謝謝大家。

    聯絡我們Contact
    【瘋合作】
    想和我們一起駢手胝足,用心用力來發掘臺灣的美好嗎?速速留下可以尋得您蹤跡的線索,望春瘋臺灣一定會找到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