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說起「阿給」來,故事還挺多的,要從水晶姐還是水晶小朋友的時候開始~不過,好像太多了點兒,所以就只說重點吧:那就是,阿給這東西,才是真真正正淡水的「古早小吃」之一,而且水晶當時讀的「淡水一信幼稚園」就在對面(註 )一信幼稚園目前已經遷址,但是大家如果去吃阿給,還可以看到當年在真理街7號的舊址,那個牆面有小鳥和小兔子縷空水泥磚,裡面是日本式房子的地方~,絕對可資證明喔!而這個非常奇怪的名字,其實是來自於日文的「油炸豆腐皮」(油揚げ)的簡稱「揚げ」,相信大家在網站上也可以查到,聽說當初就是為了可以賣點小吃,所以發明了這種把油豆腐裡面塞進冬粉、用魚漿封口之後蒸熟,要吃的時候再淋上沾料的一種東西~不過,為什麼是這個、而不是其他的像是把絲瓜挖空,裡面再塞上魚漿以後蒸熟?(註
)想到絲瓜和魚漿,完全是想古早臺灣人和淡水容易取得的食材組合,呵呵是因為手邊剛好有這兩種東西?還是因為這兩種東西其實都還算是好保存,如果上市後生意不是那麼好,還有機會可以「轉型」?這些呢,就不太可考了,如果有人知道,歡迎告訴我們,水晶姐請你/妳吃阿給喔~
認識阿給之後,就要掙扎該吃哪家的阿給囉…整個淡水都是阿給,到底該吃哪一家呢?其實,如果你肚子很餓、如果你走不動、如果你有特別的喜好,哪家阿給都是ok滴;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最初阿給是從哪裡生出來的,那就得走遠一點點,離開老街到真理街上,找到文化國小旁邊的阿給才行喔~當天去的時候,因為是平日的傍晚5點多了,所以只有「文化阿給」還開著,所以,我們一行人,當仁不讓的就走進去了。
文化阿給是可以分不同辣度的,當日大家選的都是「小辣」,所以無法得知其他辣的程度差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小辣不怎麼辣~不過,在諸多阿給店裡,醬汁是屬於顏色比較深、味道比較不甜的,而且有一股柴魚的香氣(註 )希望水晶姐沒有感覺錯誤~不過,是醬汁有柴魚香,還是加的那杓清湯有柴魚香,我沒問老闆娘,不知道耶。此外,文化阿給的油豆腐皮不厚,沾了醬汁之後很容易入味,而封口的魚漿也不是很厚,吃起來比較像魚板,如果是喜歡魚板的朋友,一定會愛文化阿給的搭配。至於冬粉,應該是事先處理過,但是味道不重,用筷子撥開外皮之後會自動緩緩流入醬汁之中,然後逐漸被醬汁滲透,成為一條條帶汁的胖冬粉~如果不擔心衣服會弄髒,直接呼嚕呼嚕吸進嘴裡是十分過癮的!
不管是哪家阿給,其實份量都頗大,像這次吃的文化阿給,當把它打開之後,一整個就有可以當作正餐的冬粉加配料那麼多!還好因為我們之前逛過了紅毛城、真理大學和小白宮,不但走得路多還遇到下雨,熱量消耗不少,所以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食!各位下次有機會去造訪,如果是肚子已經有點飽、肚子目前不太餓、肚子份量稍微小,或者是肚子想放很多料,都要好好考慮一下,是自己嗑完一個,還是跟親愛的XX(註 )反正要可以共食的,應該都可以算是「親愛的」吧,至於是誰,大家請自行填寫共食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