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初十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請查某囝返來食泔糜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十五是元宵暝。」(註
)
上面的台灣傳統念謠,是古早人把過新年間應該要做的事情,用口頭的方式記錄流傳下來,從初一開始到元宵都說個透徹了,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始終只能記到初三。(但初一吃素到初十的繞口令,我倒是能倒背如流,考默寫肯定能拿滿分。)
本篇的主題落在正月十二,那為什麼正月十二要吃清粥小菜呢?
根據上面的念謠:『十二請查某囝返來食泔糜配芥菜』是說,正月十二的時候,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初二沒有回娘家的話,父母親會在這天請女兒回來,煮稀飯(泔糜),配芥菜,芥菜就是過年桌上必定出現的長年菜。吃稀飯配長年菜,希望女兒未來一年能夠健康如意。
可是,明明難得回娘家,卻只能吃到稀飯跟長年菜這種清淡又costdown的組合,要是我是那個女兒,一定會覺得媽媽端這種虐待小媳婦的菜色出來,根本變相暗示自己在這個家裡是多餘的吧,我想吃肉啊,為什麼只有長年菜,為什麼~(淚奔)
不過,關於這個念謠還有另一種版本,是說『十二漏屎,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吃稀飯配芥菜是正月十三的事,因為從初一開始連日來的大魚大肉導致人們在正月十二這天拉肚子(漏屎)了,(好精準的預測,想像正月十二大家一起蹲廁所好壯觀,不知道能不能報名最多人同時蹲廁所的金氏世界紀錄)所以正月十三只好吃清淡一點,這種說法似乎也滿合乎邏輯的。總之正月十幾有一天被清粥小菜booking就是了。
於是我們挑一天來到著名的永樂市場(詹)清粥小菜,舒國治先生的臺北美食札記也有寫過這家喲。因為店開的早,名氣也大,深怕來晚了一樣也吃不到,所以真的在是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的情況下到了目的地。當時已經有不少客人了,大部分是些阿叔阿嬸,舊舊的大招牌可以看出歷史感,像自助餐那樣擺著一盤一盤的菜任君挑選,打菜阿姨非常可愛,我們站在眾多菜色前拍照,她也絲毫不介意,還叫我們慢慢拍,拍多一點。在猶豫著是否要來塊豆腐時,阿姨非常幽默地對著我們的總編說:「豆腐好吃喲,很嫩,甘那幼齒欸~」總編禁不起幼齒的誘惑(?),就點了一塊。
最後總共是點了三碗稀飯,莧菜、菜脯蛋、半熟蛋、苦瓜、蒜煮肉絲和豆腐。
菜脯蛋的厚度簡直可說是菜脯蛋排了,外表煎的乾乾掐掐的,鹹度剛好,咬下去和著菜脯的香氣,非常適合配飯!
蒜煮肉絲咬起來很有嚼勁,是會在嘴裡發出嚼嚼嚼聲的那種,只有蒜香和純粹的肉味與醬油味,簡單又不失美味。
苦瓜不苦,雖然泡在醬油湯汁裡,但一點也不會太鹹,也還保有苦瓜的甘味。
莧菜就是媽媽的莧菜。
豆腐果真如阿姨所說的,很嫩~(但有沒有像幼齒的可能就要問總編了),新鮮的嫩豆腐淋油膏,微甜帶鹹和豆腐嫩嫩的口感,好吃。
稀飯沒什麼好說的,稀哩呼嚕地吃完就對了。
我們點的每一樣料理都非常單純,沒有多餘的味道,很家常,我已經很久沒有吃這種old school式的早餐了,吃著吃著讓人回想起小時候和爺奶一起用早飯的曾經。揣想著這些料理對在外打拼的遊子殺傷力一定非比尋常。因為在這吃到的不是清粥小菜,是家啊。
用餐時,鄰桌的一位客人(應是熟客)大概是看我們邊討論菜色邊拿相機拍個不停,一副外地來的觀光客模樣,便展現地方鄉親舉手之勞做推薦的熱情告訴我們,隔壁攤的旗魚米粉也一定要去吃噢。(立刻筆記列入清單中)
台灣最美好的傳統-人情味,也在這回的清粥小菜中展露無遺呢。

營業時間:06:00-14:00 賣完為止,週日公休。